中小企業會計的現狀
現行中小企業財務分析指標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眾所周知,企業財務分析指標的數據來源於會計報表和會計資料,而會計報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時期經營成果及一定時點財務狀況的書面文件。對中小企業來說,財務報表反映的數據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必將造成財務分析指標的不足和局限。
1.報表信息並未全面反映企業可以利用的經濟資源。企業列入報表的數據資料僅是可以用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實際上企業有許多經濟資源受客觀條件制約或是受會計慣例的制約並未在報表中得以全面體現,報表僅僅反映了企業經濟資源的一部分。企業財務指標分析受此影響,分析反映的結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2.企業會計政策在運用上如前後有差異,就會使企業自身歷史與現在的對比、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對比失去實際意義。如果企業在執行會計政策上與以往不同,在不同會計年度採用不同會計方法,那麼不同企業在不同會計方法下形成的財務分析信息就存在不可比性,就會造成企業自身歷史與現在、與同行業企業之間財務分析指標失去實際意義。
完善中小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的建議和對策
(一)增加非財務分析指標
從多年來企業財務分析的理論和實踐來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除定量指標和定性說明企業背景以及各種分析指標資料以外,對中小企業來說還應增加非財務分析指標,使財務分析指標體系更符合中小企業的特點,在企業快速發展決策過程中更好地發揮支撐和保障的作用。
1.產品市場佔有率:是反映企業市場營銷能力的非財務性分析評價營運能力的重要指標。它表明在同類產品中企業產品佔有的市場份額。中小企業應該著重對比企業歷年來產品市場佔有率的增長情況,反映企業的市場擴充速度,說明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程度,產品受消費者喜愛程度。
2.勞動生產率:是反映勞動者生產產品的勞動效率指標,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中小企業要通過利用最少的人力資源創造出最高的生產效率。
3.產品質量指標:指企業產品的質量水平的指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指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達到一定標准所表現出的品質指標,包括產品的合格率、優質品率等;二是指企業產品銷售以後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並經國家權威部門認定。包括馳名商標產品、優質名牌產品等;三是指企業產品在銷售以後未符合消費者要求而表現出的品質。可以通過消費者投訴率和退貨率這兩個計量指標綜合反映。
4.新產品開發能力:是指企業在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方面的能力。中小企業管理的重心應放在技術、知識、人才等無形資本,因此在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時應該關注企業的諸如市場價值、品牌價值、新產品的開發能力等非財務性指標。
(二)充分利用現金流量信息,注重現金流動負債比
中小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經營現金凈流量指標非常關鍵,它是企業償還債務最直接的保證。因此,在分析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時,既要看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指標,更應關注現金流動負債比。
現金流動負債=比年經營現金凈流量÷年末流動負債。由於現金是償還債務的最主要手段,若缺少現金,可能會使企業因無法償還債務而被迫宣告破產清算,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指標比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更為嚴格,更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
(三)增加經濟利潤等指標,綜合全面反映收益的質量
經濟利潤是企業投資資本收益超過加權平均資金成本部分的價值。
經濟利潤=(投資資本收益率-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投資資本總額。
其中,投資資本收益率是指企業息前稅後利潤除以投資資本總額後的比率,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是指各項資金佔全部資金的比重和對個別資本成本進行加權平均確定;投資資本總額等於企業所有者權益和有息長期負債之和。增加「經濟利潤」指標是從資本需求和資金成本上以價值管理為核心;結合凈利潤現金含量(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凈利潤)指標,則從質量方面對企業和獲利能力作了進一步的說明。由於企業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的銷售收入中,包含一定數量的應收賬款等債權資產,如果這些資產的質量不高,難以如期變現,勢必導致企業凈利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那麼由此而產生的凈利潤對企業投資者來說是「獲利」還是無利呢?增加經濟利潤和凈利潤現金含量比率的指標,則綜合全面反映了企業實現的凈利潤中有多少是有現金保證的和價值管理實現的,提高了獲利能力指標的質量,也說明企業財務分析指標是在不斷完善和提高的。
(四)注重流動資金周轉率,加快資金周轉速度
中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極易出現資金短缺,因此在分析財務指標時更應關注流動資金周轉率,其中包含了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通過加快流動資金周轉速度,來彌補利潤率低、凈現金流量少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困難。
總之,中小企業財務分析指標的分析應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與自身的經濟發展相適應。隨著企業越發展,對財務分析指標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企業財務分析指標將伴隨經濟發展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
㈡ 中小民營企業的財務管理的現狀
(一)大多數中小企業財務 管理意識淡薄 中小企 業相當一部分屬於私營性質,投資者就是經營者,其大部分又不是財務人員出身,而且以業務 為主,其決策通常以業務判斷為標准,缺乏全局的財務理念,財務管理基礎薄弱。同時一些經 營者,也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管理和重銷售輕理財現象,忽視財務管理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指 導作用,不知道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
(二)大多數中小企業財務 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業一般很少設立完善的、切合實際的規章制度,包括財務崗位職責管理制度、獎勵與處 罰制度、財務人員定期培訓與考核制度,主要靠經營者的經驗判斷,主觀性、隨意性較大,缺 乏科學根據,很容易產生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三)財務管理人員素質普遍不高。
㈢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小已逐漸成為支撐我國經濟增長、促進市場繁榮、擴大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當前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激烈,我國中小的生存和發展也面臨著極大的機遇與挑戰,我們知道財務管理是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是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財務管理主要是運用價值形式對經營活動實施管理,通過價值形式,把的一切物質條件、經營過程和經營結果都合理地加以規劃和控制,達到效益不斷提高、財富不斷增加的目的。因此,財務管理既是管理的一個獨立方面,又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 然而,作為一項科學的管理手段,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小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顯現出來,財務管理基礎薄弱、財務制度鬆散、資金積累能力弱,以及資本結構不合理,成本管理和控制體系不健全等等。所以關注中小的財務管理問題,加快財務管理創新,促進中小的改革與發展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㈣ 對中小企業管理會計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對中小企業管理會計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小企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企業會計轉變職能,及時反映管理所需要的事前、事中的財務信息。
關鍵字:中小企業;管理;會計
現代管理會計已從傳統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綜合多種學科的邊緣學科。它作為現代會計的一個分支,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會計包括決策分析、預算編制、成本分析以及責任會計的推行等。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市場競爭愈加激烈,中小企業應用管理會計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中小企業的重要經濟地位
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統計,截至2004年上半年,中國在工商部門注冊的中等規模以下企業已超過320萬家,個體工商戶也已達到2300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中企聯常務副理事長孫延祜指出,中國以民營、私營和個體工商戶為主的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已佔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55.6%的份額。
二、中小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的現狀
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其效果還不能令人樂觀。主要問題在於:
1、理論研究不夠
管理會計是一門新興科學,我國會計界對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嚴密的基本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仍停留在簡單方法的介紹方面,忽視理論系統研究,缺乏對實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
2、實際應用效果不太明顯
由於理論體系尚未形成,實際運用起來也是有選擇性的。比如有些企業只知道簡單粗略運用量本利分析或是進行責任中心核算活動等;
3、管理水平及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中小企業領導人普遍沒有經過科學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管理觀念陳舊,人員選用上任人唯親,相信血緣關系,強調忠誠老實,不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過度集權,不夠民主。家族式管理現象普遍存在,強調家族利益,從業人員覺得為一個家庭服務,個人晉升發展的機會很少,積極性與創造性未能充分發揮。而且管理隨意性強,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對於管理會計更是模稜兩可;第三,由於中小企業規模小,報酬低,發展潛力不大,致使高水平、高素質的會計人員不肯下嫁,所以,目前中小企業的會計人員一般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又無資格,或者是一些原鄉鎮企業的會計,業務素質較低,知識比較陳舊。而中小企業所要求的會計人員其實最好能面面俱到,有一定的綜合素質,這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4、會計信息主要應對外部需求
中小企業的會計信息使用者較有限,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不高。主要為稅務部門的納稅管理外部需求、工商部門的年檢時要求提供的會計報表為第二位的外部需求、銀行貸款管理的需求為第三位的外部需求,其重點單純為資產負債情況及損益情況等方面。其次,投資者的決策需求和管理者的管理需求,成為最主要的內部需求,由於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投資者往往同時就是管理者,所以內部需求也不高。
三、推行管理會計制度,完善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怎樣才能走出困境,使現代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管理中廣泛應用,並發揮其作用,應認真加以思考。
1、改變會計職能
現代管理會計是會計職能的變化引起的。其主要職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決策轉移,財務部門被賦予決策權,而且對工作結果負有不可推託的責任。相應地,財會人員由管理系統中的專業信息支持人員轉變為決策者與合作夥伴,新的職責與角色要求財會人員更多地了解企業各個方面,如製造過程、核心技術、研究開發、市場營銷、競爭對手以及供應鏈等,以制定正確的戰略計劃,為內部顧客提供有關他們應該作什麼及將會怎樣的服務,而不能只反映是什麼或過去怎樣。他們的工作精力將更少地用於信息報告,更多地用於計劃與分析,並且將更加廣泛地參與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在管理決策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以「目標成本」為起點和核心,深入挖潛增效
管理會計區別於傳統會計,在於管理會計既注重對成本的「數量管理」,也注重對成本發生的前因、後果追蹤分析,能夠從源頭上尋找到產生差異的數額及原因,從而達到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因此,在對企業成本進行目標管理時,首先要把成本管理的每一項目深入明晰地落實到每一個具體作業環節上;其次,對每一生產環節的標准成本制訂,應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3、全方位進行成本控制
(1)充分運用量本利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現代管理會計所用的方法,從動態上來掌握企業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現金流動,及時有效地進行成本控制。
㈤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現狀(好的方面,不要不足的)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後的內部控制的現狀1.1內部控制的概念演進內部控製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業界人士的極大關注。縱觀會計發展歷史,可以看到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是隨著時代的變革、經濟環境的變化、競爭的加劇、內部管理的需要而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的。1936年美國會計師協會定義了內部控制;同樣是美國會計師協會在1949年又發展了這一定義;1970年日本會計研究學會也對這一概念做了研究並給出定義;1977年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又給了這一概念新的定義。當前,美國COSO委員會關於內部控制的概念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美國COSO委員會在《內部控制一整體框架》報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當局以及其他員工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
㈥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現狀
中小企業資金本來就有限,所以不要急著擴大規模,要留有風險資金,就像這次美國金融風暴,需要政府來救市,但是中小企業是私人的,政府不會為你的損失買單,所以要留有後被資金
㈦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現狀 急求
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目前企業會計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企業管理層對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管理層沒有認識到會計信息化是會計電算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會計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只是簡單的認為會計信息化就是會計電算化,只是利用計算機對會計數據的簡單處理,只是使會計人員減輕工作量,提高勞動效率和質量的工具,因此,雖然企業發展了,其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也沒有多大的變化,有些領導甚至認為,企業己經實現會計電算化就夠了,沒必要再實現會計信息化,所以對企業的會計信息化不夠重視,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企業會計信息化的進程。
2、企業缺乏復合型會計信息化人才
會計信息化是現代會計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對相應的會計人員、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大大提高,不僅要求他們要具有較高的會計業務處理技能和管理能力,而且還要精通計算機網路知識、計算機的基本維護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工作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從我國人才供給調查報告來看:我國中低層財會人才供給飽和,甚至過剩,而高尖端信息技術與會計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卻極度缺乏,供不應求。具體體現在會計領域,即能夠完成手工記賬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夠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會計界,能夠滿足會計信息化需要,推動會計信息化發展的人才卻十分欠缺。因此,會計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問題。
3、會計信息化與企業信息化未能有機結合
實現會計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財務、業務、生產一體化,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統一性,這就要求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一體化,但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還有一部分企業由於管理意識不到位,資金短缺、人員缺乏、業務鏈脫節等原因使財務軟體大多隻在財務部門使用,致使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不能共享,不僅造成橫向上不能與銀行、稅務等部門信息共享,縱向上不能與客戶、供應商及時溝通,而且與企業內部業務部門也沒有很好的連接,不能實現財務與業務一體化,從而影響企業會計信息化實現的進程。
4、內部控制方面的問題
(1)會計信息化數據安全控制存在問題
第一,保密性差。在手工會計信息系統中,經濟業務均記錄在紙張上,所有的數據都以紙張為載體,紙質原件的數據若被修改,很容易辨認出修改線索和痕跡,從而使非法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可被挽救,但會計信息化環境下,以磁性介質作為信息載體,存儲在計算機磁碟上的數據容易被修改,甚至能不留下痕跡地被修改。另外會計信息化環境下,也使得對會計信息檔案的復制竊取變得更加容易且不易發現,同時,大部分會計軟體都沒有對存儲在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加密,簡單的復制資料庫文件即可很輕易的獲得會計信息化檔案資料。
第二,安全穩定性差。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計算機病毒日益猖獗。會計信息化檔案是以文件形式存儲在計算機上的,當前的計算機病毒不僅可以破壞數據和網路通信功能,而且可以從被感染的計算機中獲取系統控制權,直接將檔案文件通過網路發送給病毒的支配者或監控計算機的硬體設備。不僅如此,隨著計算機硬體和網路的發展,計算機病毒感染率正在日益提高,感染途徑也從以前的存儲介質傳播發展到現在的在網路上傳播,同時,大量的專用病毒和間諜軟體的出現對會計信息化數據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
(2)企業授權方式的改變,會使得某些內控制度失效
手工會計信息系統中,每一項會計業務的每個環節都由有相應管理許可權的責任人的簽名或者是蓋章,這種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弊。而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中,系統授權方式是主要是口令授權,通過繞過財務軟體的關卡,可以打開計算機財務資料庫進入財務報表等系統。同時,業務人員的口令不像印章那樣由專人保管,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竊取,便會帶來巨大的隱患。
(3)內容控制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錯的反復性和嚴重性
手工會計系統中數據處理環節分散於多個部門、多個員工,一個部門或人員的差錯往往可以在下個環節發現和糾正。所以,一般情況下一定時間內差錯重復發生的可能性不大。會計信息化環境中,數據處理程序化、自動化、集中化,使得處理結果一旦發生錯誤,往往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造成多種數據文件、賬薄及整個系統的會計數據失真,並且可能使系統出現反復性差錯。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其信息化程度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和關鍵。企業信息化就是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信息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實現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管理方式的網路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務運營的電子化,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的過程。從早先的MRP,到目前逐漸深入和擴展的ERP,再到方興未艾的電子商務,組成了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大致歷程。 現狀(一)內部資源相對豐富企業信息化既受到企業內部資源的限制,同時也受到企業外部基礎設施的制約。從目前情況看,企業內部資源相對來講已不再是信息化的瓶頸,而外部基礎設施卻明顯不足。 從硬體資源看,CCID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中台式機、列印機的擁有率幾乎為100%,伺服器的擁有率也超過了50%。大型企業中有近4成的企業電腦擁有量在100台以上,並且預購率仍然很高,這說明台式機已從耐用品逐漸演變為易耗品。 。 在網路建設方面,目前已有近一半的企業擁有區域網,對於暫時沒有區域網的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內會建立自己區域網的逾4成。在外部網建設方面,貿易企業的外部網擁有率較高(35.1%),其次是石油、電子企業,上述三行業的外部網建設好於其他行業。在所調查的企業中,33.8%的企業擁有自己的網站和獨立域名。 從軟體資源看,目前,企業所擁有的軟體資源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統、系統維護軟體、辦公自動化軟體和財務軟體等基礎軟體上。 在軟體資源中,微軟的操作系統、Office、中間件,用友的ERP、CRM、財務管理軟體,HP的網管軟體的滲透率較高。 但是,目前我國Internet國際埠少、帶寬不夠,已經影響了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我國Internet國際埠只有5個,帶寬僅為351M,已適應不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需要。 (二)信息水平不太平衡企業信息化建設進入高級階段的標志之一就是建設企業核心的業務管理和應用系統。CCID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只有10%左右實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實施了SCM方案,絕大多數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停留在文字處理、財務管理等辦公自動化以及勞動人事管理階段,區域網的應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層面上,生產控制方面的應用很少。 與此同時,我國企業信息化水平極不平衡。首先是地區差異明顯。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觀念先進,對外交流暢通,企業信息化進程較快,基礎設施建設、參與電子商務的程度以及企業的認知度等方面都明顯好於其他地區,其中:南京、沈陽、上海、深圳、重慶、武漢等地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較好。其次是行業差異明顯。這種局面的形成與行業特點、目前及入世後將會面臨激烈的競爭有關。第三是大中小企業差異明顯。 總體而言,企業擁有電腦數量的多少、網路建設情況、企業信息技術人員的平均擁有量、電子商務應用水平與未來參與的可能性等方面都和企業的規模成正比,大型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明顯好於中小型企業。 (三)電子商務剛剛起步CCID調查顯示,汽車行業、電子行業、貿易行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遙遙領先,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5.1%、32.3%和29.7%。未來一年內,25.0%的食品企業表示將考慮參與電子商務,而45.0%的建材企業表示較長時間內都將維持現狀,不會考慮電子商務。(目前,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僅僅為22.3%,並且未來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明顯不高,企業未來1年參與電子商務的可能性僅為13.7%。在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中,網上查詢、網上發布信息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分別達到72.9%和71.4%,但是在供應鏈集成、網上支付、分銷渠道等方面的應用還不普遍。其中,網站有在線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聯網進行過集團采購的只有1/7。 目前我國企業對信息化認識不足,信息系統在企業定位不明確,不少企業將之視為可有可無或僅僅是顯示自己實力的東西,不清楚信息化對自己的企業意義何在,有些企業認為只要使用計算機,使用網路就可帶來高效率,不考慮管理、業務和技術的配套發展,只是生搬硬套把業務搬上計算機系統。 CCID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產品宣傳、知名度提高等較低的層面上,缺乏對電子商務的深刻認識。因此,更新觀念,明確認識迫在眉睫。 事實上,企業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買設備、建網路,信息化建設是由硬體建設和應用工程兩部分組成的。硬體建設是基礎,應用才是根本目的。藉助於企業信息化,企業可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結構,信息流得以順暢地在企業內部流動;通過整合市場供應鏈的各類信息,可以提高企業的采購、生產、庫存、銷售及售後服務的流水化作業能力,能夠通過信息共享獲得大量的新技術研發信息,及時確定自己的產品技術創新方向,從而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力。 中國電子商務的順利發展離不開物流基礎的進步和完善,但是,我們知道,物流產業是工業化高級階段的產物,然而,我國的工業化水平還比較低,物流產業的發展較為滯後,這大大制約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在積極倡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同時,還要積極發展物流產業,加速企業信息化進程。 (四)市場環境亟待培育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現貨市場、有形市場還不完善,企業信用較差,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統、物流系統、支付系統和控制保障,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商務對企業不可能有很大的吸引力。CCID調查顯示,56.3%的企業認為政府應制定相關法規,規范行業,進行宏觀調控、加強監督,同時發展基礎設施,提高硬體水平,加快培育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市場環境。目前我國對引進的信息技術和產品的中文說明缺乏強制性措施,影響到企業的應用與管理。此外,有的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上盲目求大、求全,信息化建設的項目能力閑置、信息資源浪費等,都是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急需解決的問題。 CCID調查還顯示,32.8%的企業認為社會環境尚未成熟是目前未參與電子商務的原因,其中,信用問題是企業信息化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目前電子商務活動主要是基於信譽較好的企業間展開的,因此交易量非常有限。如何擴大電子商務的交易范圍、降低交易成本是企業一直關心的問題。大力發展信用中介組織,建立社會信用機制,將成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