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政策選擇
『壹』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會計政策選擇的特點
我國會計政策選擇的特點:國家制定統一的會計制度、會計准則來規定可供企業選擇的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因此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對企業將會產生不同的經濟後果,此經濟後果是指企業會計報告將影響企業、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受影響的決策行為反過來又會影響其他相關者的利益。也就是說;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將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影響到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
『貳』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會計政策選擇的需求
企業管理層是會計政策選擇的執行者。既然會計的經濟後果性需要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來實現,企業管理層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就不可能不考慮自身利益。
(一)有管理報酬契約的企業,企業管理層的報酬通常會和會計利潤相掛鉤,而會計政策影響會計利潤,企業管理層就會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來實現自身的目的。在實施分紅計劃的公司中,經理人員更有可能選擇將報告收益從未來期間轉至當期的會計政策。
(二)有債務契約的企業,若債務契約中有以會計數據定義的違約行為,企業管理層將願意選擇可增加資產或收入以及減少負債和費用的會計政策(亦即不再遵循穩健性原則)。如果在某種會計政策下預期將發生違約行為,企業管理層便會重新選擇會計政策,以避免這種違約行為的發生。企業越有可能違反以會計數據為基礎的債務契約條款時,企業管理層就越有可能選擇將未來報告收益轉至當期的會計政策。
(三)經濟學家把政治活動視為財富轉移的競爭,財富轉移最直接的方式是稅收,因此,所得稅是企業要承擔的政治成本之一。企業要想使其承擔的政治成本降低,必然選擇可降低報告盈利的會計政策。況且較低的盈利會減少政府採取不利於企業的行為和增加政府對企業進行補貼的可能性。企業的政治成本越大,企業管理層就越有可能選擇將報告收益從當期遞延轉至以後各期的會計政策。
現在的問題是,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幾乎不進行制定層面的會計政策選擇,或者說管理層對可能影響其利益的會計准則的制定保持較為消極的態度。這種反常現象,該作何解釋呢?對此,筆者的初步思考是,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是要發生成本的,並且我國在制定層面的會計政策選擇的成本大、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成本小,企業管理層首選的是執行層面的會計政策選擇。只有當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且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的成本越來越大時,企業管理層才會轉向制定層面的會計政策選擇。現實情況表明,我國企業管理層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的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造成了他們對制定層面會計政策選擇需求的不足。
『叄』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若干問題研究的內容簡介
第4章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動機的比較分析。本章首先對西方關於會計政策選擇動機進行一般分析,得出的結論為:早期的研究——從穩健主義向均衡收益過渡;20世紀70—80年代的研究——「三大假設」的提出及其檢驗;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會計政策選擇的機會主義型與效率型。其次對中外會計政策選擇動機的差異進行了分析,指出「三大假設」目前在我國並不太適用。最後分析了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中的尋租行為。
第5章主要是研究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博弈。本章在闡述博弈論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將博弈論引入會計政策選擇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博弈矩陣等博弈分析方法,分別對政府與上市公司之間、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債權人與上市公司之間以及員工與上市公司之間的博弈進行分析,最後提出了規范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措施。
第6章主要是研究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監管。本章首先闡述了制度及其變遷理論、功能鎖定假說,然後從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和經濟後果兩方面論述會計政策選擇監管的必要性,最後分別從會計政策的制定、會計准則的執行、會計准則的執行效果三個方面來探討加強會計政策選擇監管的措施,論述其監管主體、客體及相關的監管措施。
第7章新會計准則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本章首先闡述了會計准則與會計政策選擇的關系,然後從新會計准則發布實施的背景、主要內容、特點等方面解讀新會計准則,最後針對新、舊會計准則中有關會計政策的主要變化,分析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影響。
第8章主要是研究基於企業立場的會計准則執行機制。由於會計政策選擇、盈餘管理和財務舞弊是從不同角度來研究會計准則執行的,因而本章將根據這三者是否遵從了會計准則來釐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在對會計准則執行機制研究文獻進行述評的基礎上,重點是基於企業立場來論述制度情境、公司治理、會計職業判斷對會計准則執行的作用機理,並結合我國會計現實,提出政策建議。
『肆』 如何選擇企業會計政策
我覺得你可以從各主要會計政策的選擇上進行討論。比如,投資性房地產可以用成本模式計量,符合條件的也可以變更為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就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來說,公允價值計量當然會使資產和利潤上升。這一點給企業有一定的盈餘管理的空間。當然,也可以結合實際,目前我們國家的上市公司大多都對投資性房地產採用的成本模式計量。可以探討一下原因,分析一下問題。當然也可以在討論一下別的方面會計政策選擇上的問題。都可以說一說。
『伍』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因
由於會計政策選擇是具有經濟後果的,會影響利益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分配,管理當局就有為其自身利益選擇有利的會計政策的動機。以下從兩個方面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因進行闡述。
(一)會計准則中會計方法選擇的多樣性及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後果使會計政策選擇成為必然
1.會計准則是一種技術手段
會計准則是檢驗實務的標准和未來實務改良的指針,它必須是有序、系統、內在一致的,還應該能夠與可觀察的客觀現實相吻合,不受個人所左右。由於企業會計實務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會計准則要達到科學、合理、內在一致的目標並不容易。為了使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能夠從其所處的特定經營環境和經營狀況出發,最恰當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情況,會計准則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即允許企業在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處理時在不同的具體原則、多樣的會計處理方法之間進行選擇。
2.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後果」成為選擇誘因
會計政策選擇會影響公司的價值。會計政策選擇貫穿於企業從會計確認到計量、記錄、報告諸環節構成的整個會計過程,其經濟後果會導致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分配和決策行為,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比如:通過財務報表所反映的利潤的高或低,將會直接影響到利潤分配,即不同的利益關系人所取得的經濟利益。
(二)市場壓力使得企業必須對會計政策進行選擇
從市場的運作情況來看,市場壓力是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必然結果。由於現代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廣泛分離,導致委託代理關系出現,企業管理當局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不可避免。會計政策的選擇實質上是保護企業管理當局利益的。管理當局作為資源投入運作的實際操作者,來自市場(證券市場、經理市場和監管市場)的壓力是對經理人員會計政策選擇最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陸』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會計政策選擇機制的完善
關於制定層面會計政策選擇,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應減少會計政策選擇的供給。例如,有學者認為,應參照國際慣例的趨勢,盡量減少會計准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方法,以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范圍。筆者不贊同這一觀點,理由是:從前面關於「供給」的研究中不難發現,會計政策選擇的供給主要是受需求驅動的,供給量已經小於需求量了,如果再減少會計政策選擇的供給,只能造成更大程度的供不應求,為供給方帶來更大的好處。因此,應借鑒美國會計准則制定的「充分程序」,理解並尊重企業干預會計准則制定的行為、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到會計准則制定過程中來,將會計准則制定機構建設成一個開放的系統,以完善會計准則的制定。
關於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問題,可以採取措施增大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成本,當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成本足夠大時,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的需求將向制定層面會計政策選擇的需求轉化,這樣反而有利於實施「充分程序」,有利於制定層面的會計政策選擇。可見,這兩個層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而要增大執行層面會計政策選擇的成本,關鍵是要保持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防止企業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合謀。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成果已被人們接受,在此不再贅述。
『柒』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介紹
會計政策選擇是指特定主體根據自身的目標在可供選擇的范圍內進行選擇並擬訂會計政策的過程。由於會計政策有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之分,因此,會計政策選擇也可以分為宏觀會計政策選擇和微觀會計政策選擇。宏觀會計政策選擇,是指政府或具有權威性的機構組織從「各種可行方法中」選用一種或幾種方法,制定成宏觀會計政策,從而為企業提交選擇的空間。可見,宏觀會計政策的選擇過程實際上就是會計准則的制定過程。而微觀會計政策選擇,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經營管理的目標,從既定的宏觀會計政策中選擇最適合本企業使用的具體原則和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的過程,並形成企業的會計政策。本文立足於會計政策的微觀層面,研究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權歸屬。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是指企業根據本身的特點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在會計處理時依據既定規范(此規范一般由各國的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等組成),對可供選用的具體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進行定性、定量的比較分析後,擬定決策並加以執行,企業一經選定某種方法,就不能隨意變更。
『捌』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若干問題研究的介紹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若干問題研究》,是2009年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繼初。《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若干問題研究》具體內容如下:第1章是緒論。這是全書的基礎。本章首先闡述了會計政策選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然後界定有關基本概念,敘述《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若干問題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章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理論基礎。本章主要論述了會計政策選擇的基本經濟理論,包括契約理論、信息經濟學、經濟後果理論及利益相關者理論等,為系統深刻認識、研究企會計政策選擇奠定理論基礎。第3章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文獻述評。國外關於會計政策選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30~40年代,主要是研究會計政策選擇的一些規范性問題,如會計政策選擇的性質和目的等;二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以會計政策選擇為重心的實證會計研究,直接推動著會計研究的迅速發展。實證會計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會計政策選擇的「三大假設」,即分紅計劃假設、債務契約假設和政治成本假設。國內對會計政策選擇的研究以規范研究為主,實證研究為輔。規范性研究的內容涉及會計政策選擇概念的界定、選擇原因、影響選擇的因素、選擇原則與立場、選擇目標等。實證研究涉及會計政策選擇下的盈餘管理研究、「三大假設」的檢驗、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與後果研究等。
『玖』 會計政策的選擇原則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則:
由上可知,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不是一個單純的會計問題,它是與企業相關的各利益集團處理經濟關系,協調經濟矛盾,分配經濟利益的一項重要措施。企業恰當選擇會計政策,對於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不能只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須兼顧方方面面。所以,企業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應同時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合法性和相對獨立性相結合
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應當是在准則、制度規定的可供選擇的會計原則、具體處理方法內的取捨,這樣才能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實可靠性。否則是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對於擬選用的會計政策與國家的稅收法規不一致時,會計政策應當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遵循會計核算本身固有的規律,而不必拘泥於國家稅收法規、政策的規定及變化或調整。
2.一貫性原則
企業選用的會計政策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和連貫,不得隨意變更。當然,在理解和執行一貫性原則時,不能機械地理解不能變更會計政策。如果已經選用的會計政策使其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再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企業就不宜以該會計政策處理相關的經濟業務事項,而應從經濟環境和經營情況出發,重新選擇最能恰當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政策,企業應正確處理好保持穩定和適時調整的關系。當然,企業對於會計政策的重新選擇,應當按照會計准則、制度要求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並在財務報表附註中加以說明,以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業管理當局選擇會計政策的出發點和具體影響,以正確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
3.適用性原則
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時,理所當然地應與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理財環境相結合,即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應考慮行業特點、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內部管理、企業經營業績、現金流量、償債能力等多種因素。會計政策的適用性是確保會計政策得到很好發揮的重要保證。會計政策的適用性還意味著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以及理財環境的變化,會計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選擇,以確保在新環境下的新的適用性。對於這一點的理解,與一貫性原則有著相同的辨證關系。
4.成本與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應權衡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會計信息質量得到保證的基礎上,企業應選擇便於理解和實施 的會計政策,並盡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時,企業就優先選擇能使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相關和可靠的會計政策。
5.遵守職業道德原則
遵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上崗執業的必備條件。一些上市公司由於利益驅動,通過濫用會計政策進行會計操縱的現象十分嚴重。由於在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中,會計政策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會計政策領域的道德建設問題十分突出,亟待開展。
『拾』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會計政策選擇的分類
按照會計政策選擇與信息披露的後果可以把會計政策選擇分為技術型和交易型兩類。
(一)技術型選擇
技術型會計政策選擇所產生的最終信息後果將改變公司的內在價值。管理當局交易特別性的地位體現了對技術性會計政策選擇的主導地位。由於改變公司內在價值會給企業契約的各訂約人帶來較大程度的風險,管理當局進行機會主義的行為選擇的可能性比較小。再加上逐漸規范的會計政策框架使得這部分以技術性為特徵的會計政策選擇只具有了很可限的可塑性,這說明了管理當局對於這部分會計政策選擇操縱空間越來越小。
(二)交易型選擇
交易型的會計政策選擇是最終信息後果不會影響公司內在價值的會計政策選擇,這部分會計政策選擇的目的在於通過形成信息屏障而讓某些利益集團從信息交易中獲利,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具有廣泛的可塑性,也就是通過會計政策選擇會導致最大程度的機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