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時期會計如何傳播
Ⅰ 會計近代發展史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在近代會計階段,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稱為近代會計發展史上的兩個里程碑:一是復式賬簿的產生,二是世界上成立第一個會計師協會--愛丁堡會計師公會。
近代會計的核心理論貢獻主要有:
(1)折舊的思想。
(2)劃分資本與收益。
(3)重視成本會計。
(4)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核算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的依據,藉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單位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古義是集會議事。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
Ⅱ 改革會計信息的傳播方式
一、會計管理體制的改革
我國傳統的會計管理體制存在著「兩重性結構」特徵。會計人員既是管理者,必須維護本單位的利益; 同時又要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上,履行監督職責,維護國家利益,在國家利益與單位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會計人員的立場勢必會出現搖擺移位。盡管《會計法》賦予了會計人員依法行使監督的權力,但真正敢於監督的人並不多。許多事項還得按上司的意志去處理,甚至明知是違法的事也得去做,導致會計被動違法。同時當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改革的方式很多,會計集中核算是一種重要形式。目前,會計集中核算制下的會計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收集者相互獨立;(2)會計信息傳遞無統一渠道;(3)會計信息獲得使用滯後;(4)會計信息分析薄弱,主體不明確等。現階段,我國針對目前存在的會計職能獨立性和會計地位從屬性的固有矛盾,試行了三種改革思路: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推行委派財務監督制度;中型企業、母子公司內部推行委派會計主管制度;小型企業、私營企業及必須建賬的個體工商戶推行代理記賬制度。
二、會計管理體制改革中提高會計信息管理質量的措施
(一) 創造良好的會計信息管理法律環境
國家除應盡快制定《會計法》實施細則外,還要制定有關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法規,對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員的責任與權力,以及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懲處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為加強會計信息質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同時要維護《會計法》的權威,強化單位領導人在會計工作中的法律責任,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及時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
(二)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具有法律所規定的一切合法權利,但這種權利是與其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相對應的,因此,企業的行為也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為此我們需要建立政企分開、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改變激勵措施,防止管理者短期行為,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范公司財務行為。明確單位領導人、總會計師、會計人員的具體分工和職責,確定單位內部會計核算形式,強化企業會計人員的監督權,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建立完善單位的內部牽制制度、內審制度,實現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防範財務造假。
(三)建立網路化的會計信息系統
在網路信息時代,企業應該廣泛推行會計電算化,特別是電腦網路、電子貨幣和日新月異的核算及審核軟體的出現,使會計核算更加明晰快捷,更具有透明度,也使會計監督更加直觀。要充分利用現代網路技術在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應用,發揮網路傳輸數據具有的安全、快捷的作用,達到較高的信息使用效益,使會計信息在經濟領域發揮真正的指導作用。但是實行會計信息化後,企業的會計檔案資料除了傳統的紙質檔案資料外,還增加了磁介質電子檔案資料。
三、會計管理體制改革如何加強會計檔案管理
針對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給會計檔案管理帶來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強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要加強會計檔案管理,理順會計檔案管理體制。實行委派制管理的會計檔案,應嚴格按照《檔案法》、《會計法》、《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明確會計檔案的所有權是委託單位,將委託單位的會計檔案整理規范,在核算中心暫保管一年,期滿後編制會計檔案的案卷目錄,連同列印出的紙質會計檔案和存儲會計數據的磁介質會計檔案,向委託單位的檔案機構移交。
二要加強會計人員崗位培訓,提高會計檔案的案卷質量。會計人員是會計檔案整理的第一責任人。會計人員對會計檔案規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練程度,決定了會計檔案案卷質量的高低。因此,必須將會計檔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訓,納入會計人員崗前培訓,從會計檔案整理的基礎業務學起,使其熟練掌握會計檔案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進而從源頭上做好會計檔案的整理規范工作。
三要讓財政部門與檔案部門共同加大對新會計管理體制下形成的會計檔案的監管。結合實際,聯合制定包含新會計體制下會計檔案工作內容的《會計檔案管理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會計檔案的分類、組卷、排列、編頁、案卷目錄、裝訂、移交等操作規程。在各項會計業務工作檢查中,將會計檔案的規范化管理納入其中,加大對會計工作整體性和連續性的檢查與監督。
四、結語
新時期,企業會計管理觀念需要摒棄傳統的滯後管理方式,充分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發展規律,在深化總結、不斷創新的發展中找出會計實踐中的不足、分析差距並努力完善從而以優質的服務與管理為企業未來的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創新的會計管理需要嶄新的管理觀念與完善的會計理論體系的科學支持,因此我們必須構建與市場經濟體制充分吻合的企業會計管理體系與組織方法,深化轉變傳統的單一式財務分析與往來統計管理模式,用深入的視角開展企業財務管理、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輔助管理、用事前管理的思維幫助企業決策,才能促進會計管理動態、信息化體系的完善構建。
Ⅲ 歷史題:試述殖民主義與近代文明的傳播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越過自身的邊界而建立移民殖民地或行政附庸機構,藉以對外延伸其主權。而該地區的原住民會被受到直接統治,或被遷徙至其他地區。
近代最大規模、影響力最大的殖民主義是歐洲的殖民主義。始於十五世紀的葡萄牙。在資本主義急速膨脹的歷史背景下,當時的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踏上殖民主義的爭霸之路,近代歷史上以英國為首的歐洲殖民帝國的殖民地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大洲,他們在掠奪資源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同時,為了更大程度上榨取在殖民地所在的利益,大力發展工業,掠奪人口和勞動力,同時也把先進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殖民地,打破了殖民地原有的落後制度和經濟文化的格局,並且將殖民國先進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帶入到當地,推動了世界歷史的近代化,成為近代文化傳播不可否定的巨大力量。
Ⅳ 會計的發展歷史
會計發展史
古代會計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後來,歐洲庄園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園主匯報。
我國《周禮》中有會計官職的設置,如「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還剩下的」。
巴比倫人民精於組織管理,設置「專門記錄官」。
埃及首先出現了「內部控制思想」。
印度與希臘出現鑄幣,並記錄在賬簿中。
近 代 會 計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簿記形成前後。 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復式簿記首先出現在義大利的,隨後傳播至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又傳入德國、英國、法國等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折舊的思想
在工業革命出現以前,耐用的長期資產往往比較少,商人們一般都是將耐用財產在報廢時一次性沖銷,或者將耐用財產當作存貨(未銷售的商品),繼而在年終通過盤存估價增減業主權益。但是隨著長期資產的日益增多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性,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的做法已經無法正確地確定盈虧,因此長期資產應該在其經濟壽命期內採取一定的方式進行分攤,「折舊」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2.劃分資本與收益
企業規模日益擴大,投資者與經營者日益分離並更加關心投入資本的報酬。因此,必須將業主的投資與投資報酬收益進行嚴格的區分,使得會計人員必須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同時也要求進行收入與成本費用的恰當配比,更使收益表成為對外披露的重要報表之一。
3.成本會計
重工業的發展與生產規模的擴大使企業的製造費用激增,成為產品成本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同時,伴隨著企業生產的日益復雜化,製造程序與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也相應復雜。這些變化都對成本會計制度的出現提供了契機。最終,以存貨的計價作為突破口,形成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成本會計核算方法。
4.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日益明顯。作為不參加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所有者,必然關心投入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因此要求管理當局定期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但是又由於管理當局與所有者之間微妙的利益對立關系,同時也由於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所有者(可能並不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對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報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夠由客觀、中立的會計師進行驗證,以增加財務報表的可信程度。這就形成了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現 代 會 計
「公認會計准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公認會計准則
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起到了催產的作用。經濟危機過後,人們認為鬆散、不規范的會計實務是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挽救會計職業,會計界認為必須著手制定會計准則。1934年,第一批會計准則得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會計師協會的共同認可,這批准則共包括6項內容,即
(1)利潤必須實現;
(2)資本盈餘不得用以調劑任何一年的當年收益;
(3)子公司並購前存在的盈餘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賺取盈餘;
(4)公司職員的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單獨列示;
(5)庫藏股股利不得作為收益;
(6)捐贈資本不作為盈餘。
1937年,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公布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關的法規《會計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並在ASR No.4中將制定會計准則的權利賦予會計職業界,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保留有監督權與最終的否決權。以後,會計准則制定團體先後經歷了「會計程序委員會」(CAP)、「會計原則委員會」(APB)以及現在的「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來,迄今已經公布了133份財務會計准則公告(SFAC or FAS)。
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
除了公認會計准則的出台外,新的會計分支——管理會計逐步形成與發展。早期的管理會計主要體現為執行性管理會計,側重於標准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管理會計逐漸由單純的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過渡到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把決策會計放到主要位置的現代管理會計階段。管理會計從傳統的、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去,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個重大的發展是會計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規范性會計研究法佔據主導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後,實證會計研究開始出現並逐漸取得了與傳統的會計研究方法共領風騷的地位。
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了「實踐—理論—再實踐」,這樣一種不斷循環往復的科學研究思路,從而既保證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一致性,也能使會計理論在實踐中經受檢驗,避免了「空中樓閣」式的尷尬!
Ⅳ 請問古代的會計信息是怎麼管理的
我國會計制度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原始記錄計量到單式簿記再到復式簿記的沿革過程。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春秋以至秦漢,在會計原則、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發展。孔子提出了中國最早的會計原則:「會計當而已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准確。具體說是要求會計的收付存平衡正確無誤。它與目前的「客觀性」原則相似。戰國時期,中國還出現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經》,其中包含「會計」方面的內容,如在會計簿書真實性和保管方面,規定會計簿書如果丟失、錯訛,與被盜數額同罪;在會計憑證和印鑒方面,規定券契(當時的原始憑證)如有偽造、更改等情,重者與盜賊同罪論處,輕者以欺詐論處,如上計報告不真實,有欺詐隱瞞者,根據情節輕重判刑;在倉儲保管方面,規定對於賬實不符的,區分通盜、責任事故、非責任事故等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在度量衡方面,規定度量衡不準者,按情況不同實行杖打等處罰。秦漢時期,中國在記賬方法上已超越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建立起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余」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結演算法」,又稱為「入出(或收付)記賬法」。西漢時採用的由郡國向朝廷呈報財務收支簿——「上計簿」可視為「會計報告」的濫觴。南北朝時期,蘇綽創造「朱出墨入記賬法」,規定以紅記出、以墨記入。
Ⅵ 中國會計的發展史是怎麼樣的
先秦至秦漢 中國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原始公社制時代,人們已用「刻記記數」和「結繩記事」等方法,反映漁獵收獲數量及其他收支。這是最原始的會計活動。
到奴隸制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建立,為適應統治階級管理經濟的需要,官廳會計部門產生並得到初步發展。西周設置了專門負責會計工作的"司會"官職,它與專門負責財物保管工作的官職「小宰」有明確的分工。會計部門內部設「司書」、「職內」、「職歲」、「職幣」四種官職分別執掌財務與出納。周朝還制定了一些財計管理制度,如收支報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在周代,會計一詞已有了比較明確的含義,即所謂「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周代的官廳會計,不僅採用了類似憑證(當時的「書契」、「官契」等)、帳簿(當時的「籍書」)和「三柱結演算法」等專門方法,而且有了敘事式會計報告(如《周禮》中講的"日成"、「月要」和「歲會」報告)。
隨著封建經濟關系的產生、發展,中國會計有了長足的發展。戰國至秦漢時期,官廳財計組織從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構成一個經濟管理系統。以"編戶制度"、「上計制度」以及國家財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別管理制為主幹的財計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漢御史監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國家經濟集權的重要體現。以「入、出」為記帳符號,以上入下出為基本特徵的單式入、出記帳法的形成,以「入-出=余」為基本公式的三柱結演算法的普及運用,以及在戰國中後期會計帳簿設置分為「恆籍」(匯總登記的會計籍書)、「籍」(專門登記糧草的會計籍書)、「苑籍」(專門登記廄苑的會計籍書)進行分類核算等,奠定了中式會計方法的基矗秦漢時,還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採用了以「收、付」為記帳符號,以上收下付為基本特徵的單式收付記帳法,並對一部分收支以錢幣為計量單位進行核算。這是中式會計獲得初步發展的重要標志。
隋唐至宋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會計、審計和國庫組織發展到較為完備的程度。會計與出納、會計與國庫、現金出納與實物出納、簽證單位與財物發放單位,以及審計與會計之間都有了明確的分工,各由專門的機構或人員負責。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總計司」、「會計司」等專門組織的設置,表明了當時對會計的重視。唐代建立起來的獨立的審計組織機構──比部,和行使財計監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監察制度,以及後來宋代的「審計司」、「審計院」的設置,都反映了當時對經濟監督工作的重視。唐宋時期計算各項賦稅收入的計帳戶籍制度,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的歲入歲出預算制度,財物出納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級呈遞「上計簿」的上計制度,以及監察制度等,已成為封建統治者加強經濟控制的基本財計制度。唐宋時期出現了「四柱結演算法」和「四柱清冊」。「四柱結演算法」是按照「舊管」(上期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期末結存)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結算帳目的一種會計方法。「四柱清冊」是以「四柱」為基本格式,以「四柱結演算法」為基本方法所編制的一種會計報告。「四柱結演算法」的創立、運用和發展,「四柱清冊」編報形式的產生、運用,是唐宋時代在會計方法方面的重大貢獻。「四柱結演算法」是系統反映國家經濟和私人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科學方法,它集中歸結了中式會計的基本原理,是中式會計方法體系的核心與精髓,為中國會計從單式帳法向復式帳法的演變奠定了初步基矗從世界范圍講,「四柱結演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和「四柱差額平衡公式」(新收-開除=實在-舊管)的建立、運用,比西式簿記中的平衡結演算法的出現要早得多。在唐宋時代,會計分析工作也有了進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國計簿》和宋朝的《元佑會計錄》中,就有計帳、戶籍的分析,國家財政收支的對比分析,以及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的專門分析。宋代的《太平經國之書》和《玉海》,則是匯集會計史料的重要著作。在這一時期,中國民間會計也得到了發展,中國早期的金融業──櫃坊,典當業──質庫,以及為商業服務的貨棧──邸店等行業也運用四柱結演算法。
明清 這一時期,是中國單式簿記的持續發展和復式簿記產生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萌芽和產生,在民間商界產生了中國固有的復式帳法:①「龍門帳」。它把全部經濟事項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和資本)四大類,遵循「有來必有去,來去必相等」的記帳規則處理帳目。龍門帳的特色表現在年終「合龍」結算方面。凡進項減去繳項等於存項減去該項者,為「龍門相合」,否則為「龍門不合」。②「四腳帳」,又名「天地合帳」。此種帳法有兩種結冊編制,一為「彩項結冊」,相當於近代的「損益計算表」;一為「存除結冊」,相當於近代的「資產負債表」。「四腳帳」的試算平衡,勾稽全部帳目是在「存該結冊」上進行的,該冊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稱為天方,下部稱為地方。凡上、下兩部分數額吻合謂之「天地符合」,否則為「天地不合」。在當時,這兩種帳法代表著中國會計的先進水平。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會計出現了中式會計的改良和借貸復式簿記的引進同時並存的局面。清末,蔡錫勇(?~ 1896)《連環帳譜》(1905)一書,為中國引進借貸復式簿記之開端;謝霖(1885~1969)與孟森合著的《銀行簿記學》(1907)一書,為引進借貸復式簿記創造了條件。1908年大清銀行創辦之時,即採用現金收付復式記帳法,為中國改良中式簿記之先聲。
中華民-國時期 大型工商企業一般採用借貸復式簿記,中小型工商企業一般採用中式收付簿記。30年代會計師徐永祚(1891~1959)發起了改良中式簿記運動,擬訂《改良中式簿記方案》(1933),但未能廣泛推行。與此同時,會計師潘序倫(1893~1985)通過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圖書用品社編著、出版多種會計書刊,使借貸復式簿記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此外,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先後頒布過會計法及其他一些會計法規,但未能貫徹執行。
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從此,中國會計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Ⅶ 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會計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結繩記事和刻契記事等處於萌芽狀態的會計行為,會計的發展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
Ⅷ 會計發展史
會計的發展:
1 古代會計發展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當時的會計基本上只是些簡單的記錄,復式記賬也還未出現,是會計的雛形。
2 近代會計發展階段: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薄記形成前後。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3 現代會計發展階段:
「公認會計准則」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此外,管理會計也從傳統、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8)殖民時期會計如何傳播擴展閱讀:
現代會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其主要標志:一是利用貨幣計量進行價值核算;二是廣泛採用復式記賬法,從而形成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徵和發展基石。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准化、通用化和規范化。
與此同時,會計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成本會計的基礎上,緊密配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會計體系,從而使會計工作從傳統的事後記賬、算賬、報賬,轉為事前的預測與決策、事中的監督與控制、事後的核算與分析。
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是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從此,現代會計形成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著現代化生產的迅速發展,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於會計核算,使會計信息的搜集、分類、處理、反饋等操作程序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