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會計的國家化
1. 〔急〕就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和本土化這一問題談自己看法和見解
(一)我國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存,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做法不同
會計准則是以特定的經濟業務或特別的報表項目為對象,詳細分析各項業務或項目的特點,規定所必須應用的概念、定義,然後以確認與計量為中心並兼顧披露,對圍繞該業務或項目有可能發生的會計問題做出處理規范。會計制度是以某一特定部門、行業或所有部門的企業為對象,著重對會計科目的設置、使用說明和會計報表格式及其編制加以詳細規范。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有兩個最主要的區別:1.規范的對象不同,准則的對象是經濟業務或項目,會計制度的對象是企業;2.規范的重點不同。制度側重於記錄與報告,准則側重於確認與計量,確認和計量的內容有機地體現在會計科目及使用說明中。准則是重點規范會計決策的過程,制度是重點規范會計的行為與結果。
世界各國會計規范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以英美等英語國家普遍採用的會計准則形式;另一種是以德國、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所採用的會計立法和會計制度形式。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規范形式逐漸向英美會計規范形式轉化,德國、法國等國家近年來相繼成立了會計准則委員會。對於實行會計准則的國家來說,雖然由有關部門制定並發布會計准則,但公司在實際執行中仍要根據會計准則制定會計科目體系,據以進行會計核算,所不同的是這種會計科目體系是公司根據會計准則自行制定的。我國目前將會計制度由企業自行制定的條件還相差甚遠,目前以至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由國家統一制定企業會計制度比較適合我國國情。但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會計准則的發展以及與國際准則的趨同。
(二)我國會計准則數量較少,涵蓋面小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成立於1973年,自成立以來,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為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已比較完備,至今已制定國際會計准則(IAS)41項,美國的會計准則也已制定了約150項准則公告。我國制定會計准則起步較遲,並且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發布的30多項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一直未能成為正式發布的准則。我國至今只發布了16項會計准則,相對來說數量要少的多,一些新問題尚未涉及,准則的涵蓋面小,可操作性較差。
(三)在運用公允價值上的差異
國際會計准則在會計政策的選擇上,傾向於公允價值計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購並越來越普遍、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公允價值已躍升為與歷史成本並駕齊驅的新的計量原則。在國際會計准則中,公允價值不僅廣泛應用於金融工具,在投資性房地產、農業、企業合並、非貨幣交易等事項的會計處理中也被廣泛應用。而在我國,由於存在會計人員利用公允價值調節操縱企業資產與利潤的普遍問題,在會計准則的制定上對公允價值的計價原則採取了排斥的做法,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需要,對控制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對公允價值一概否定的做法,與會計准則國際發展的趨勢卻不合拍,同時也加大了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差距。
(四)運用執業人員的職業判斷上存在很大差異
國際會計准則在實施上更多地依賴於會計師的職業判斷,而不是法律條文的對照和解釋。從我國會計實踐來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中的市場,從法律傳統看,幾乎沒有會計師職業判斷的傳統。現實中,會計准則中某些需要職業判斷的會計事項,往往成為某些企業濫用會計政策、進行盈餘管理的工具。由於會計執業人員水平的局限、對會計信息作用的輕視以及利益的驅動,我國會計工作中會計政策運用的隨意性、不準確性甚至濫用現象較為普遍,使我國的會計信息嚴重失實,失實的會計信息自然談不上國際可比性。因此,在中國引入並成功地使用職業判斷是一項與制定會計准則同樣重要的事情。
(五)會計准則的功能上存在差異
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會計准則的功能應該只是讓投資者、債權人通過閱讀企業的財務報告,明白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表現,但我國還賦予了會計准則一些規范企業行為的功能。我國的會計准則由政府負責制定和監督實施,具有制度型會計准則的特點。很顯然,我國的會計准則是會計制度的組成部分。會計准則和會計核算制度都是關於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規范的范疇,它們解決的均是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等問題。也就是說,它們的實質和作用是相同的。
2. 急 會計國際化的意義
一,完善我國會計制度,跟上國際會計行業步伐。二,只有進行會計國際化,才能加強我國公司國際競爭能力。三,會計國際化有利於公司跨國經營和在海外上市籌資。四,會計國際化有利於促進我國對先進會計人才的培養。五,會計國際化將進一步加快,加深外資同我國企業合作。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3. 如何理解國際會計協調化(其實就是含義)國際會計協調化的必要性
國際會計協調化的阻力和障礙
多年來,經過國際性或區域性政府間組織、民間會計及非會計團體的共同努力, 國際會計協調已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於在世界范圍內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阻力和障礙,協調化的進程並不快,協調的效果也不顯著。Evans教授認為 ,這些阻力和障礙可以歸納為:(1)會計本身作為判斷和社會的學科,反映特定企業環境的客觀需要;(2)不同國家對會計和企業經營存在不同的態度和傳統;(3)國家之間在法律和經濟制度上存在著差別;(4)國家主權方面的影響;(5)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有經濟差距。如果將這些環境因素與有關各方的利害關系問題結合在一起加以考慮的話,會計協調化的阻力和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民族自尊。不管會計師們怎樣熱心地支持縮小各國間會計差異的活動,但沒有一個會心甘情願地去接受別人的會計原則,即使這些原則比他自身的更好些。這種情況普遍地存在於不期望喪失主權的國家之中,有時,甚至表現為對其他國家的會計缺乏應有的了解或根本不感興趣。
2.利害關系不同的財務報表使用者的興趣不同。在北美,財務報表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資人和債權人;而在歐洲,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則主要是工會、職工和政府官員等,兩者的要求自然有很大的不同。
3.財務報告目的不同。財務報告目的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地廣泛,有投資決策、管理控制、稅務、社會控制和國家經濟計劃等。而且,不同國家之間現存會計實務的差別會影響財務信息的編制,如按照股東--公允觀點與按照稅務--穩健觀點編制出來的財務報表便有極大的不同。因此,即使在會計模式劃分中把德國、法國等面向宏觀、受稅法影響大的國家另作別論,在盎格魯薩克遜系統仍存在重重差別。
4.一些國家缺乏強有力的會計職業團體。實行會計協調,必須有一些組織或團體預先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備工作。例如,為遵循國際會計准則而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術指導,進行必要的說明和疏通工作等。所有這些都必須依賴於一個影響面廣、強而有力的會計職業團體。
5.會計國家化。每個國家都認為自己的會計制度是最優的,都不願意趨從於其認為較差或不合適的別國會計制度。因此便產生了美國希望有一套仿效法國制度的全球性會計准則的觀念分歧。甚至,有些國家、有些企業或個人因偏愛本國的會計制度,寧願保留會計差別造成的缺陷和低效率,而不願改變它明顯落後及不合時宜的狀況。
6.資本市場發展的差別。股票上市公司與不上市公司、股票只在少數幾家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與在多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對財務報表披露信息格式和要求不同,必然使報表的格式和要求難以統一。
7.法律體制的不同。成文法國家和不成文法國家對財務會計和報告有極大的影響。
8.爭奪對國際會計准則的影響力。主要有,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想保持對國際會計准則制訂的權威性;聯合國想通過會計和報告國際准則政府間專家工作組把國際會計准則的制訂作為增進和保障發展中國家利益和管制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的一種手段;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不願把制訂全國會計准則的許可權和權威性拱手讓與他人等。
9.經濟後果。以上各種差別因素都將給經濟帶來直接的影響,如影響公司出售證券的能力,影響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等。
要正確處理上述矛盾逐步實現各國會計協調確實是一項艱苦的任務。盡管如此,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國際會計協調化是大方向,各國應共同努力使其更好地向前推進發展
4. 怎樣看待中國會計政策的國際化趨勢
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必然趨勢:
1.會計國際化的含義
探討會計國際化的涵義,首先應考察和明確「國際化」的涵義。國際化是指由於國際交往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各國在處理有關事務上,通過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從而達到採用國際規范和統一通行做法的行為。會計領域中的國際化行為,會計界常簡稱為會計國際化,它是指由於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採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
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內涵就是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會計准則國際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會計准則的過程中,充分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體現國際會計慣例,使會計准則指導下的會計信息在世界范圍內可比和有效;二是會計實務國際化,即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應採用國際上先進的會計處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適應
國際競爭的需要。在這兩方面中,會計准則的國際化處於核心地位,會計准則的國際化程度體現著一國會計發展的國際化程度。我國會計准則已經實現了較高水平的國際化,而我國會計實務的國際化水平卻是相當低的。在加快我國會計准則國際化進程的同時,應大力加強會計准則、制度的落實工作,使會計准則國際化與會計實務國際化齊頭並進。
2.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必然性
第一,會計國際化是我國市場國際化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向之一就是市場已突破了時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統一大市場。我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市場國際化的結果要求會計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和參予競爭提供真實、公允、可比,能滿足國際決策需要的會計信息。因此要求我國會計慣例必須趨同國際會計慣例。
第二,會計國際化是跨國公司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競爭的加劇、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加快以及市場的變化無常,使得跨國公司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得到了迅速發展。跨國公司通過在國外設立子公司並享有其控制權和經營決策權而達到節約成本、降低稅負和風險、優勢互補、增加利潤、保持市場份額等目標。母公司為了加強對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統一可比的會計信息,並編制合並報表;東道國以及居住國政府處於財政、稅收等方面的考慮和對跨國公司的監管,也要了解跨國公司整體的經營績效、財務狀況及子公司的經營成果;另外,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這就需要消除各國之間會計的差異,按照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跨國公司的經濟業務。
第三,會計國際化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幾十年以來,各國雙邊、多邊貿易活動日益增多,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企業從事對外貿易,必然通過客戶提供的財務報告來分析評價客戶的資產實力、資信狀況和風險狀況。會計信息已成為各市場主體達成市場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市場交易質量的高低,並影響全球范圍資源的有效配置。隨著我國企業在香港、紐約等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我國企業必須按國際慣例向國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真實、公允、可比的會計信息。
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
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早在建國之初吸收前蘇聯的會計模式就初現端倪,並為早期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隨著我國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過渡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發展到現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國際化已取得了重大進展。
1. 我國會計准則的國際化
會計准則體系的制定、頒布及實施,是中國會計國際化的主導戰略工程。中國會計准則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探索,當時僅限於學術界的理論探討。隨著理論研究成果的逐步問世,人們對會計准則認識的加深,會計准則建設開始進入官方視野,會計准則建設作為會計改革被列入議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財政部開始著手會計准則建設,成立專門機構進行論證、立項,制定框架結構,並開始發布會計准則。這一時期仍處於探索階段,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會計准則建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是2005年,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認真反思,借鑒國際經驗教訓,從2005年開始,會計准則建設全面提速。一方面積極推進會計准則的項目建設,陸續發布具體准則項目。另一方面,廣泛與國際會計組織進行溝通協調,為中國會計准則國際趨同做准備。2006年初,財政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會計准則已全部建設完成,從2007年開始在上市公司實施。至此,中國會計進入了國際化時代,並由此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2. 我國會計實務的國際化水平相對滯後
從會計實務的國際化程度來看,即使我國會計准則提高到國際化水平,也並不能說明我國的會計工作就達到了這個高度。只有理論與實際進行有機結合,會計實現了實務方面的國際化,才算真正的國際化。目前我國會計准則的國際化已初具規模,正在逐步向國際化靠攏,但會計實務國際化的任務卻還很艱巨。首先是會計准則及會計制度的實施結果並不理想,原因是企業仍堅持這樣的原則,即怎麼有利就怎麼做,怎麼簡單就怎麼做,致使許多符合國際慣例的會計程序及方法難以在我國會計實務中體現。其次是會計人員的專業意識不到位。由於會計人員水平的局限,對財務會計信息作用的輕視及利益的驅動,會計工作中對會計政策運用的隨意性、不準確甚至濫用的現象嚴重,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實,失實的會計信息自然也就談不上國際可比性。最後是會計實務的觀念基礎不存在。國際化追求高水平的會計實務,高水平的實務不但要求要嚴格執行高水平的會計准則,也要求企業自覺披露更多的人們需要的會計信息,還應該不拘泥於現行會計准則的要求去更好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是,由於我國文化傳統的原因,要形成如此的會計實務是有一定難度的。所有這些體現了我國會計實務的水平沒有達到會計准則要求的質量和國際化水平。
3.國內會計高層次人才缺乏
從會計人才的國際交流來看,企業發展的國際化,必然要求為其提供會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服務全球化。要使會計服務國際化必須使會計人才達到國際化水平,為其全球業務的開拓提供必要的水平支持。但是就目前來看,國內的會計水平無法為其提供全球性的服務,主要是人才缺乏,特別是高層次的人才缺乏,而低層次的人才相對過剩。當前,我國會計人員的需求,特別是注冊會計師人員供不應求,熟悉國際會計准則和國內資本市場運作、精通外語及熟練掌握計算機的高級專業人才則更加缺乏。正是由於人才的缺乏,才導致會計服務行業不能拓展會計服務領域,進行規模化經營,多元化經營也受到限制,這一方面的需求會隨著中國入世的深度和廣度而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4.我國會計慣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差異。
在我國的會計慣例中,與國際會計慣例尚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在:
(1)與會計准則相配套的有關法規尚未健全。如尚未頒布《證券法》,而《公司法》、《注冊會計師法》、《會計法》等的會計規定與會計准則尚不協調等;
(2)未建立與企業會計體系及其准則相配套、相協調的非盈利組織會計體系和准則,行業會計制度在會計實務中仍起主導操作規范作用等;
(3)加入和參予諸如IASC、ICA等權威性國際會計組織及其活動不夠,阻礙我國與國際會計界的交流及其會計國際化的發展;
(4)許多會計實務的處理方法與國際慣例存在差別,如加速折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壞帳備抵法和所有者權益類目的劃分等都與國際慣例有差別;
(5)會計管理體制尚存在差異:一是會計事務的行政管理過強,二是會計人員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轉變等;
(6)管理會計、稅務會計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體系和在實務中推廣使用;
(7)會計理論發展滯後,研究方法單一,會計教育模式與國際慣例尚有差別等等。
5. 如何應對會計國際化趨勢
解讀《中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路線圖》
2010年4月2日,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路線圖的發布是在總結我國多年會計改革成就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最近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為進一步深化會計改革,推動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及其持續國際趨同而做出的重要規劃和部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關於發布路線圖的背景
2005年,我國已經建成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趨同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並自2007年起逐步在上市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業得到持續平穩有效實施。但是,由美國次貸危機肇始並於2008年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會計趨同及其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為全球協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成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在系統研究金融危機成因和應對策略後,倡議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並希望G20各成員國及其他有關國家或地區加快趨同步伐。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日本、巴西等國家或地區紛紛表態,支持趨同大勢,提出路線圖或者行動計劃。中國發布路線圖,既是響應G20和FSB有關倡議,順應會計國際趨同新形勢的需要,又是全面部署下一階段我國會計准則建設有關工作的重要舉措。概括地講,路線圖的出台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背景:
一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響應G20、FSB倡議的需要。G20峰會和FSB等盡管在認真分析和總結金融危機的根源後認為,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結構失衡、金融創新過度、金融機構疏於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缺位,但也認識到高質量的財務報告對於提升金融市場透明度、維護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意義,從而強調需要制定一套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並嚴格執行以確保財務報告的高質量。G20在其華盛頓、倫敦和匹茲堡峰會中都明確了這一要求。會計准則及其國際趨同已經超越了會計專業領域,成為一個涉及公共受託責任的政治議題。中國作為G20和FSB的重要成員,響應其倡議,積極跟蹤並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重大修改,扎扎實實做好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建設與完善工作,全力推進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持續趨同,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是順應各國會計國際趨同趨勢,明確我國趨同態度的需要。據統計,世界上已經有包括歐盟各成員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在內的117個國家和地區要求或允許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推出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路線圖,尤其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有加快之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2008年11月14日推出了趨同路線圖徵求意見稿,2010年2月24日又發布了一份委員會聲明,重申了其對建立一套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的支持,為在美國推動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制訂了一套具體的工作計劃,並表示將於2011年就美國上市公司是否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做出正式決定。在工作層面,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與IASB的各准則趨同項目正在按計劃快速推進。日本金融廳於2009年12月11日正式發布了日本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路線圖,為部分日本上市公司在自2010年3月31日或之後結束的財務年度自願提前採用「指定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日本還將在2012年前後做出關於自2015年或2016年起強制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決定。再如巴西聯邦會計委員會和巴西會計准則理事會於2010年1月28日與IASB簽署備忘錄,宣布巴西爭取在2010年底前消除巴西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差異,並於2010年年報實現所有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採用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巴西會計准則編制合並財務報表。另外,加拿大、印度、韓國等也於近期明確表示將於2011年在公共利益主體或上市公司范圍內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或者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會計准則國際趨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並正在轉化為實際行動。我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順應會計國際趨同大勢,推動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是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選擇,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
三是深化我國會計改革,部署下一階段我國會計准則建設工作的需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一直以積極的姿態,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進程,順時應勢推進會計准則改革,並努力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協調與趨同。特別是2005年以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實施、趨同、等效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僅實現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國際趨同,而且在幾乎所有大中型企業得到了平穩有效實施,受到了IASB、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認可和高度評價。基於這樣一個良好基礎和局面,下一步如何深化我國會計改革、如何部署我國會計准則建設的方向與目標是國內外有關方面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正在作重大修改和調整的背景下更是如此。2009年9月,財政部適時發布了路線圖徵求意見稿,在反復徵求意見、修改完善並得到多方肯定的情況下,財政部正式發布了路線圖,明確了我國下一步企業會計准則建設的方向,即在現有趨同成果基礎之上,全力推進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持續趨同,從而為我國未來會計准則工作做好部署。
二、關於發布路線圖的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繼續顯現,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國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據統計,2009年,我國GDP總量達到33.5萬億元,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當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最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成為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發布路線圖,積極推動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是我國緊緊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契機,是確保我國經濟長期平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我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切實維護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穩定的具體表現,其意義顯而易見。
(一)發布路線圖有助於提升我國會計信息透明度,承擔全球公共受託責任。會計信息是公共產品,會計信息質量及其透明度的高低,不僅影響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更影響到千千萬萬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決策與利益分配,涉及到國際資本的有效流動、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據統計,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累計利用外資逾9000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約67萬家,是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09年,我國共有77家企業分別在香港主板、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等9個海外市場上市,籌資總額達到271.4億美元,是近年來從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2072.7億元,佔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的8%以上,國際貿易總量躍居世界第一。我國的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緊密相聯,我國的發展已經牽涉到各方面的利益,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已經為全球所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發布路線圖,明確企業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方向,切實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承擔全球公共受託責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具體體現,是我國遵循國際公認規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發揮建設性作用的重要路徑。
(二)發布路線圖有助於及時向IASB反映我國特殊會計問題,提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公認性、權威性和實務可操作性。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要成為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應當全球公認、質量較高,應當充分考慮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經濟體的實際情況。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後,IASB正在對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保險合同、財務報表列報、合並財務報表等重要會計准則項目作重大改革,這些改革將會對我國現行會計實務產生較大影響。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兼轉型經濟國家,有許多新交易、新情況、新問題。發布路線圖,明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但又應互動的原則,有利於我國在及時跟蹤、深入研究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最新變化及其影響的基礎上,全方位、多層次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制定工作,使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初創及轉型過程中所涉及的特殊會計問題,從而提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質量和全球認可度。
(三)發布路線圖有助於加強我國政府會計監管,維護經濟金融穩定與發展。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與必要的政府監管兩者不可或缺,而且後者的地位正顯得越來越重要。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需要政府承擔更多的公共責任,需要政府強化公共管理職能,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場法則,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經濟秩序進行恰當、必要的監管。會計准則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制度和技術法則,發布路線圖並推動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從而不斷提高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質量,有助於加強政府會計監管,尤其是會計准則執行情況和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工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水平,充分發揮政府維護市場公平與效率職能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促進我國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和市場效率提高的基礎工程。
三、關於路線圖的主要內容
路線圖在全面回顧總結自2005年以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趨同、實施和等效經驗與成績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的方向、策略和時間安排。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調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已經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趨同,持續趨同是在已有趨同基礎上的後續趨同。
路線圖明確提出,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已經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趨同。2005年11月8日,中國會計准則委員會(CASC)與IASB簽署聯合聲明也指出:中國制定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趨同。不僅如此,截至2009年12月31日,這套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已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全國3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執行,到今年年底前,企業會計准則有望在我國所有大中型企業實現全覆蓋。正是有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已經實現趨同並有效實施的基礎,我們提出了持續趨同的目標,它是在現有趨同基礎上的後續趨同和發展。
第二,肯定IASB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改革舉措,支持IASB為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所做的努力。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圍繞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及相關會計准則之間的關系,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較大的爭論,IASB和FASB等會計准則制定機構都面臨很大壓力。盡管無論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還是G20峰會最後都認為公允價值和有關會計准則不是產生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但對如何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改進會計准則質量、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都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其核心內容是希望改進IASB的治理結構,在獨立准則制定程序下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
按照G20和FSB的要求,IASB自2008年開始積極研究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有關會計問題,為此做了大量改進國際准則的工作,這些工作值得肯定。比如:
(1)2008年12月IASB成立了金融危機咨詢組,吸收財金領域領袖和專家加入,深入探討金融危機下的會計改革對策,並於2009年7月發布了有關報告,系統提出了改進財務報告應對金融危機的建議。
(2)2009年5月28日IASB發布了公允價值計量准則徵求意見稿,之後又採取各種渠道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修改和完善公允價值計量准則,擬於2010年第三季度發布最終准則,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一套統一的指南,同時還將提供教育材料,指導實務操作。
(3)積極推進降低金融工具會計准則復雜性的綜合項目,全面修改金融會計准則。 2009年11月12日IASB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9號——金融工具》,完成了第一階段解決金融資產的計量和分類問題的工作;11月5日發布了第二階段《金融工具:攤余成本和減值》(徵求意見稿),針對攤余成本計量和金融資產減值涉及的順周期性問題,改進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方法。IASB還計劃於2010年第二季度發布第三階段徵求意見稿,簡化套期會計處理問題。
(4)重新梳理合並財務報表會計准則,修訂有關概念和合並范圍,明確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和特殊目的主體會計處理問題,計劃於2010年年底前發布新的合並准則;
(5)加快保險合同、財務報表列報、收入確認、租賃等會計准則項目的制定或修訂步伐等。路線圖明確指出,中國對IASB為應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落實G20、FSB要求所做的這些努力表示高度贊賞和充分肯定,並將一如既往支持IASB致力於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的制定工作。而IASB對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上述改革,將使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的國際趨同基礎發生變化,路線圖提出我國會計准則持續趨同的要求,也從另一個側面呼應了這些變化,支持了國際准則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明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立場,堅持持續趨同是在國際互動基礎上的趨同。
當今世界,關於會計准則國際趨同從大的方面來講,有兩種立場,一種是「直接採用」策略,即一字不動地照搬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一種是「趨同」策略,即在會計原則和實質內容上保持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一致。路線圖明確了我國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的基本立場,即堅持「趨同」而不是「直接採用」的立場,堅持「趨同不等於等同、趨同應當互動」的原則,這是由我國特殊的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環境所決定的,是符合當前我國會計法等法律框架和監管要求的。
我們認為,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在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才能真正實現其高質量、權威性和全球公認性。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全方位地積極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制定過程,提升我國在國際准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財政部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財政部已經與IASB建立了每年兩次的定期會晤機制,從今年起將升格為高層趨同會談,著重討論國際准則改革方向和具體准則項目中中國所重點關切的問題。同時,在IASB、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基金會(IASCF)和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咨詢委員會(SAC)等國際准則制定的多個層面,都已經有中國代表,財政部會計司還每年派人到IASB直接參與有關准則項目技術研究工作,這些代表和人員也為我國加強與IASB的溝通增加了渠道,為反饋中國意見,建立與IASB的長效合作與趨同機制奠定了扎實基礎。與此同時,中國還於去年倡導成立了亞洲-大洋洲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組(AOSSG),為擴大本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對國際准則制定的影響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公允價值會計被指責為具有經濟順周期性,IASB也在採取措施作相應改進。我們認為,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公允價值的形成過程(特別是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定價機制)。這次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是經濟結構的失衡,尤其是美國等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結構失衡導致資產泡沫擴大,風險蔓延和經濟失控。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時代,實體經濟固然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但實體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虛擬經濟。如何健康有序地發展虛擬經濟,使之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互動,是後金融危機時代重塑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要害所在。我們認為,虛擬經濟能否健康發展,能否風險可控,其關鍵是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尤其是創新型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問題,這才是公允價值計量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所在。如果公允價值計量會計准則在這方面能夠有所突破,那麼就為虛擬經濟的發展、金融風險的控制和全球經濟結構的平衡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財政部會計司目前已經設立了公允價值計量重大研究課題,成立多個子課題,組織國債登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交易所、上市公司和會計理論界的專家,對我國各類金融工具的特點、定價機制和報告系統進行研究,全面總結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金融工具及其公允價值計量方面的特徵和特有問題,試圖揭開公允價值形成過程的面紗,收集具體案例並形成研究報告,以反饋給IASB供其制定和完善公允價值相關准則參考,IASB方面也十分希望能夠得到中國方面的有關研究成果。我國公允價值計量重大課題的研究進一步彰顯了趨同應當互動的原則,對於維護我國企業及國家利益必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第四,規劃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持續趨同時間安排,部署我國下一階段會計准則建設工作。
路線圖提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的時間安排是與IASB的進度保持同步,爭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對中國企業會計准則相關項目的修訂工作。這是我們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和G20、FSB等的要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具體來講,這一時間安排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G20、FSB的有關時間要求。G20和FSB正在設計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金融監管框架,並列出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和時間表。尤其是2009年9月召開的G20匹茲堡峰會明確要求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國際會計准則趨同項目。今年年3月30日,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和韓國五國領導人又聯合向G20其他成員國領導人致信,強調G20各成員國要按照匹茲堡峰會確定的時間表,繼續加強合作,推進監管改革,強化國際金融體系,其中包括國際會計趨同。中國作為G20重要的成員國之一,需要履行相關義務,以在規定時間內實現企業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
二是IASB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修訂或制定有關准則的時間表。IASB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響應G20和FSB的有關要求,也制定了重大准則項目修訂或制定的時間表,即擬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對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等重大准則項目的修訂或制定工作,自2013年1月1日起生效,鼓勵提前執行。考慮到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已經實現了國際趨同,在有關國際准則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做同步修改是比較合適的。
三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持續趨同時間安排做出明確。在IASB於2011年6月底完成趨同准則項目後,我們還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吸收,草擬或修訂我國相關會計准則,或者做好准則之間的協調工作。為此我們計劃用1-2年的時間同步修訂或制定我國會計准則,於2011年年底前完成現行企業會計准則的修訂與完善工作。然後預留足夠的時間用於宣傳培訓和企業實施新准則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再根據形勢需要和有關國際准則的生效時間逐步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業實施。
四、關於路線圖的貫徹落實
路線圖提出要結合我國新興市場和轉型經濟國家的實際情況,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制定,全面推進我國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為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做出貢獻。這是一個在高起點、高標准基礎上的趨同聲明,是對我國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如何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全面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切實維護我國利益、深化我國會計改革、促進我國會計准則提升的重要部署,財政部門和有關方面需要扎扎實實做好路線圖的貫徹落實工作,把它作為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抓好抓實。
第一,要高屋建瓴,放眼長遠,做好路線圖的宣傳工作。路線圖是我國下一步企業會計准則建設及其國際趨同的綱領性文件,各級財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方面積極做好路線圖的宣傳工作。要通過報紙、電視、網路、廣播等各種媒體,多層次、廣角度、全方位宣講路線圖出台的背景、意義、內容、安排等,形成社會各界全面參與會計准則的修訂與制定、支持我國會計准則持續趨同方向,為我國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制定、深化會計改革做出貢獻。
第二,要廣泛動員,積極參與,做好國際准則的跟蹤研究與意見反饋工作。我國能否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新一輪國際會計准則改革中增強話語權、占據主動,這十分重要。按照路線圖要求,持續趨同首先是互動,是在全面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項目修改與制定基礎上的趨同。為此,我國會計理論與實務界需要廣泛行動起來,在立足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密切跟蹤國際准則的最新變化,深入研究對我國企業及經濟的影響,及時向IASB反饋有關意見。財政部會計司會通過財政部或者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網站以及中國會計報等媒體,及時公告有關國際准則的最新信息和有關討論稿、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希望有關方面結合中國實際,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及時向財政部會計司反饋意見,會計司將根據反饋意見匯總整理後代表中國提供給IASB。我們也鼓勵國內有關單位、專家教授等直接向IASB反饋意見,擴大中國在國際准則制定中的聲音和影響力。
第三,要未雨綢繆,群策群力,做好我國新一輪會計准則建設工作。按照路線圖的部署,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持續趨同的時間安排將與IASB有關項目的進度保持同步,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制定的同時,需要考慮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修訂或制定工作,這一任務十分艱巨,我們應當未雨綢繆,早做准備。我們需要做好我國新企業會計准則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工作,需要對IASB新修訂或制定的准則及時吃透弄懂,需要廣泛聽取有關部門、單位和專家的意見,需要充分發揮會計准則委員會各位委員和咨詢專家的作用,需要會計理論界提供充分理論支持,需要會計實務界提供典型案例和操作指引。總之,社會各界要以學習貫徹落實路線圖為契機,積極行動起來,群策群力,出謀劃策,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完善和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的建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6. 企業會計准則國際化的理解
論企業會計准則與會計國際化
隨著全球化經濟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正全方位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雙贏」與「互惠」的旗幟下,國際趨同勢不可擋。會計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趨同這一大環境下,應如何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以適應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日益成為業內人士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2007年1月1日,一部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新的企業會計准則正式頒布,並在部分企業中執行,這對加快我國會計與國際接軌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也為全面推進我國的會計國際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施依據。筆者現就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的組織實施和帶動影響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一些問題進行粗略探討。一、新企業會計准則的體系、原則和觀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會計發展中始終貫徹自主創新和自我突破的戰略。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出台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九十年代初,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會計模式進行了進一步探討與研究,於1993年出台了《企業會計准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圍繞建設會計國際化體系,加快與國際接軌,開始著手研究新的企業會計准則。新的企業會計准則,是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指導和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客觀要求的條件下而進行的,該准則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並與國際趨同,涵蓋我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和獨立實施的會計准則體系,體現著立足中國國情,有利於企業可持續發展及有利於投資者決策的原則;貫穿著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適度、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提升財務會計報告的地位和作用等理念。新的准則自實施以來,以其可操作性、與國際會計的趨同性等特點,在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中彰顯出極大的推動力。二、會計國際化的概念、內容及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必要性會計國際化,是指由於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的過程中,逐步採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會計國際化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政策慣例國際化、會計管理體制慣例國際化、會計教育慣例國際化、執業會計慣例國際化、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慣例國際化、引進和運用國際上通用的先進會計思想管理和技術方法、促使與各國會計事務處理的標准化和規范化參加國際會計活動、促使其他會計事務處理方法趨同於國際慣例這八個方面。加快會計國際化進程,是市場國際化的需要。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如今的市場早已突破時空界限而形成全球性的統一大市場。我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要參與國際競爭。市場國際化的結果就是要求會計要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真實、公正、可比且能滿足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國會計慣例也就必須趨同國際會計慣例。加快會計國際化進程,是企業實施跨國經營的需要。企業實施跨國經營,必須了解其他國家的有關政策尤其是會計政策。公司為了實施國際經營,需要了解所投資公司整體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為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加快會計國際化進程,是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需要。我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投融資,必須按國際會計慣例向國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三、會計國際化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及與國際會計化的差異我國會計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建國之初,吸收前蘇聯的會計模式,為早期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階段,1985年頒發了「兩外會計制度」,吸收諸如「資產=負債+資本」的會計平衡方式,在存貨、應收賬款和固定資產計價中償試運用穩健原則等國際慣例。第三階段,1992年頒布實施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7月頒布實施了《企業會計准則》,實現了在會計實踐中普遍以會計准則為依據來操作會計實務,進一步加快了我國的會計國際化進程,基本滿足我國參與國際經貿和在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需要。第四階段,主要是建立健全教育及證件體系,各高等院校普遍採用國際上通用的大學會計專業設置課程,建立了與國際慣例趨同的注冊會計師體系,頒布了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准則。綜觀我國會計慣例與國際會計慣例,目前存在一些差異,主要表現在:與會計准則相配套的有關法規尚未健全;企業會計體系與准則相配套協調的非盈利組織會計體系和准則不夠健全;因加入和參與國際會計組織及其活動不夠阻礙了我國與國際會計界的交流;會計實務的處理方法與國際慣例不盡一致;會計理論發展滯後,會計教育模式與國際慣例尚有差距等等。四、運用企業會計准則,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幾點建議新的企業會計准則是今後我國各類企業會計工作的准則,也是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助推器。趨同是大勢,變革是必然。我們在執行新的企業會計准則、推進會計趨同化的同時,應當看到該項工程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真正的「中西合璧、洋為中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吸收消化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否則在推進進程中將出現偏差,影響我國的會計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認識、組織實施、技術適應等諸方面形成共識,達到整體推進的目的。首先,要解放思想,敢於借鑒,走出認識誤區。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推行與完善離不開對國際慣例的借鑒。一方面,只要有利於我國發展,與我國經濟、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適應的,就應大膽借鑒;另一方面,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要適合我國的國情,兩者應緊密結合,找准一個利於平衡、利於發展的結合點。其次,正確處理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的矛盾。國際化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過程。由於各國環境的差異, 全球會計統一化、標准化很難全面實現。所以會計國際化與國家特色並存將是不可避免的現實。既要承認國家化,也要積極與國際化協調,促進國際化的發展。第三,正確把握國際化的方式方法。判斷哪些是國際會計慣例應把握兩個標准:其一,該項慣例是否具有國際公認性;其二,是否具有有效性。在組織實施的方式方法上,要通過立法確認,納入法律法規並加快推廣實施;同時要加強民間會計交往,加快我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溝通協調。第四,會計國家化和國際化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可協調的矛盾,而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我國會計國際化只能是部分會計慣例國際化或大部分的趨同、接軌,一些中國特色的方式方法在不違背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的前提下應該保留和堅持。
7. 你對會計國際化和國家化之間的矛盾及其消長有何看法
答: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作為會計發展史中一對客觀存在的矛盾,它的發展與變化將直接制約著會計發展的方向、速度、廣度和深度。
從當前的會計國際環境來看,會計國際化已成為時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會計國家化服從於國際化,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合理保護會計國家化和大力發展會計國際化的正確態度。具體而言,就是要遵循以下幾點要求:①國際化的努力方向是求大同存小異;②國際化與地區化要相結合;③依靠國際會計組織的權威性;④統一性與靈活性並存;⑤先易後難,逐步協調和統一。
另外,各國應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首先,積極參與全球性或地區性的會計職業團體和政府有關會計協調組織,利用國際講壇介紹本國會計,使國際會計組織的決議中包括適應本國情況的內容,實現雙向協調。其次,各國應建立專門的國際會計和國際比較會計的研究機構。這樣做的目的是增進交流,取長補短,尋找差異,擇優棄劣,最終實現求大同存小異。最後,各國的會計准則制定機構應充分吸收和借鑒國際會計慣例,以務實的態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差異,取得最大程度的國際協調。
8. 中國如何應對會計准則的國際化
或許這個可以幫助你:
解讀《中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路線圖》
2010年4月2日,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路線圖的發布是在總結我國多年會計改革成就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最近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為進一步深化會計改革,推動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及其持續國際趨同而做出的重要規劃和部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關於發布路線圖的背景
2005年,我國已經建成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趨同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並自2007年起逐步在上市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業得到持續平穩有效實施。但是,由美國次貸危機肇始並於2008年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會計趨同及其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為全球協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成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在系統研究金融危機成因和應對策略後,倡議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並希望G20各成員國及其他有關國家或地區加快趨同步伐。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日本、巴西等國家或地區紛紛表態,支持趨同大勢,提出路線圖或者行動計劃。中國發布路線圖,既是響應G20和FSB有關倡議,順應會計國際趨同新形勢的需要,又是全面部署下一階段我國會計准則建設有關工作的重要舉措。概括地講,路線圖的出台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背景:
一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響應G20、FSB倡議的需要。G20峰會和FSB等盡管在認真分析和總結金融危機的根源後認為,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結構失衡、金融創新過度、金融機構疏於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缺位,但也認識到高質量的財務報告對於提升金融市場透明度、維護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意義,從而強調需要制定一套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並嚴格執行以確保財務報告的高質量。G20在其華盛頓、倫敦和匹茲堡峰會中都明確了這一要求。會計准則及其國際趨同已經超越了會計專業領域,成為一個涉及公共受託責任的政治議題。中國作為G20和FSB的重要成員,響應其倡議,積極跟蹤並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重大修改,扎扎實實做好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建設與完善工作,全力推進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持續趨同,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是順應各國會計國際趨同趨勢,明確我國趨同態度的需要。據統計,世界上已經有包括歐盟各成員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在內的117個國家和地區要求或允許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推出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路線圖,尤其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有加快之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2008年11月14日推出了趨同路線圖徵求意見稿,2010年2月24日又發布了一份委員會聲明,重申了其對建立一套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的支持,為在美國推動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制訂了一套具體的工作計劃,並表示將於2011年就美國上市公司是否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做出正式決定。在工作層面,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與IASB的各准則趨同項目正在按計劃快速推進。日本金融廳於2009年12月11日正式發布了日本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路線圖,為部分日本上市公司在自2010年3月31日或之後結束的財務年度自願提前採用「指定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日本還將在2012年前後做出關於自2015年或2016年起強制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決定。再如巴西聯邦會計委員會和巴西會計准則理事會於2010年1月28日與IASB簽署備忘錄,宣布巴西爭取在2010年底前消除巴西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差異,並於2010年年報實現所有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採用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巴西會計准則編制合並財務報表。另外,加拿大、印度、韓國等也於近期明確表示將於2011年在公共利益主體或上市公司范圍內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或者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會計准則國際趨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並正在轉化為實際行動。我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順應會計國際趨同大勢,推動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是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選擇,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
三是深化我國會計改革,部署下一階段我國會計准則建設工作的需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一直以積極的姿態,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進程,順時應勢推進會計准則改革,並努力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協調與趨同。特別是2005年以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實施、趨同、等效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僅實現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國際趨同,而且在幾乎所有大中型企業得到了平穩有效實施,受到了IASB、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認可和高度評價。基於這樣一個良好基礎和局面,下一步如何深化我國會計改革、如何部署我國會計准則建設的方向與目標是國內外有關方面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正在作重大修改和調整的背景下更是如此。2009年9月,財政部適時發布了路線圖徵求意見稿,在反復徵求意見、修改完善並得到多方肯定的情況下,財政部正式發布了路線圖,明確了我國下一步企業會計准則建設的方向,即在現有趨同成果基礎之上,全力推進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持續趨同,從而為我國未來會計准則工作做好部署。
二、關於發布路線圖的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繼續顯現,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國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據統計,2009年,我國GDP總量達到33.5萬億元,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當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最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成為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發布路線圖,積極推動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是我國緊緊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契機,是確保我國經濟長期平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我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切實維護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穩定的具體表現,其意義顯而易見。
(一)發布路線圖有助於提升我國會計信息透明度,承擔全球公共受託責任。會計信息是公共產品,會計信息質量及其透明度的高低,不僅影響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更影響到千千萬萬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決策與利益分配,涉及到國際資本的有效流動、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據統計,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累計利用外資逾9000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約67萬家,是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09年,我國共有77家企業分別在香港主板、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等9個海外市場上市,籌資總額達到271.4億美元,是近年來從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2072.7億元,佔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的8%以上,國際貿易總量躍居世界第一。我國的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緊密相聯,我國的發展已經牽涉到各方面的利益,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已經為全球所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發布路線圖,明確企業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方向,切實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承擔全球公共受託責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具體體現,是我國遵循國際公認規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發揮建設性作用的重要路徑。
(二)發布路線圖有助於及時向IASB反映我國特殊會計問題,提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公認性、權威性和實務可操作性。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要成為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應當全球公認、質量較高,應當充分考慮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經濟體的實際情況。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後,IASB正在對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保險合同、財務報表列報、合並財務報表等重要會計准則項目作重大改革,這些改革將會對我國現行會計實務產生較大影響。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兼轉型經濟國家,有許多新交易、新情況、新問題。發布路線圖,明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但又應互動的原則,有利於我國在及時跟蹤、深入研究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最新變化及其影響的基礎上,全方位、多層次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制定工作,使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初創及轉型過程中所涉及的特殊會計問題,從而提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質量和全球認可度。
(三)發布路線圖有助於加強我國政府會計監管,維護經濟金融穩定與發展。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與必要的政府監管兩者不可或缺,而且後者的地位正顯得越來越重要。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需要政府承擔更多的公共責任,需要政府強化公共管理職能,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場法則,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經濟秩序進行恰當、必要的監管。會計准則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制度和技術法則,發布路線圖並推動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從而不斷提高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質量,有助於加強政府會計監管,尤其是會計准則執行情況和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工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水平,充分發揮政府維護市場公平與效率職能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促進我國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和市場效率提高的基礎工程。
三、關於路線圖的主要內容
路線圖在全面回顧總結自2005年以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趨同、實施和等效經驗與成績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的方向、策略和時間安排。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調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已經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趨同,持續趨同是在已有趨同基礎上的後續趨同。
路線圖明確提出,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已經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趨同。2005年11月8日,中國會計准則委員會(CASC)與IASB簽署聯合聲明也指出:中國制定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趨同。不僅如此,截至2009年12月31日,這套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已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全國3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執行,到今年年底前,企業會計准則有望在我國所有大中型企業實現全覆蓋。正是有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已經實現趨同並有效實施的基礎,我們提出了持續趨同的目標,它是在現有趨同基礎上的後續趨同和發展。
第二,肯定IASB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改革舉措,支持IASB為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所做的努力。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圍繞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及相關會計准則之間的關系,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較大的爭論,IASB和FASB等會計准則制定機構都面臨很大壓力。盡管無論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還是G20峰會最後都認為公允價值和有關會計准則不是產生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但對如何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改進會計准則質量、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都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其核心內容是希望改進IASB的治理結構,在獨立准則制定程序下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
按照G20和FSB的要求,IASB自2008年開始積極研究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有關會計問題,為此做了大量改進國際准則的工作,這些工作值得肯定。比如:
(1)2008年12月IASB成立了金融危機咨詢組,吸收財金領域領袖和專家加入,深入探討金融危機下的會計改革對策,並於2009年7月發布了有關報告,系統提出了改進財務報告應對金融危機的建議。
(2)2009年5月28日IASB發布了公允價值計量准則徵求意見稿,之後又採取各種渠道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修改和完善公允價值計量准則,擬於2010年第三季度發布最終准則,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一套統一的指南,同時還將提供教育材料,指導實務操作。
(3)積極推進降低金融工具會計准則復雜性的綜合項目,全面修改金融會計准則。 2009年11月12日IASB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9號——金融工具》,完成了第一階段解決金融資產的計量和分類問題的工作;11月5日發布了第二階段《金融工具:攤余成本和減值》(徵求意見稿),針對攤余成本計量和金融資產減值涉及的順周期性問題,改進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方法。IASB還計劃於2010年第二季度發布第三階段徵求意見稿,簡化套期會計處理問題。
(4)重新梳理合並財務報表會計准則,修訂有關概念和合並范圍,明確資產負債表外業務和特殊目的主體會計處理問題,計劃於2010年年底前發布新的合並准則;
(5)加快保險合同、財務報表列報、收入確認、租賃等會計准則項目的制定或修訂步伐等。路線圖明確指出,中國對IASB為應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落實G20、FSB要求所做的這些努力表示高度贊賞和充分肯定,並將一如既往支持IASB致力於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的制定工作。而IASB對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上述改革,將使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的國際趨同基礎發生變化,路線圖提出我國會計准則持續趨同的要求,也從另一個側面呼應了這些變化,支持了國際准則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明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立場,堅持持續趨同是在國際互動基礎上的趨同。
當今世界,關於會計准則國際趨同從大的方面來講,有兩種立場,一種是「直接採用」策略,即一字不動地照搬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一種是「趨同」策略,即在會計原則和實質內容上保持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一致。路線圖明確了我國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的基本立場,即堅持「趨同」而不是「直接採用」的立場,堅持「趨同不等於等同、趨同應當互動」的原則,這是由我國特殊的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環境所決定的,是符合當前我國會計法等法律框架和監管要求的。
我們認為,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在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才能真正實現其高質量、權威性和全球公認性。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全方位地積極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制定過程,提升我國在國際准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財政部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財政部已經與IASB建立了每年兩次的定期會晤機制,從今年起將升格為高層趨同會談,著重討論國際准則改革方向和具體准則項目中中國所重點關切的問題。同時,在IASB、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基金會(IASCF)和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咨詢委員會(SAC)等國際准則制定的多個層面,都已經有中國代表,財政部會計司還每年派人到IASB直接參與有關准則項目技術研究工作,這些代表和人員也為我國加強與IASB的溝通增加了渠道,為反饋中國意見,建立與IASB的長效合作與趨同機制奠定了扎實基礎。與此同時,中國還於去年倡導成立了亞洲-大洋洲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組(AOSSG),為擴大本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對國際准則制定的影響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公允價值會計被指責為具有經濟順周期性,IASB也在採取措施作相應改進。我們認為,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公允價值的形成過程(特別是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定價機制)。這次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是經濟結構的失衡,尤其是美國等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結構失衡導致資產泡沫擴大,風險蔓延和經濟失控。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時代,實體經濟固然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但實體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虛擬經濟。如何健康有序地發展虛擬經濟,使之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互動,是後金融危機時代重塑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要害所在。我們認為,虛擬經濟能否健康發展,能否風險可控,其關鍵是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尤其是創新型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問題,這才是公允價值計量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所在。如果公允價值計量會計准則在這方面能夠有所突破,那麼就為虛擬經濟的發展、金融風險的控制和全球經濟結構的平衡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財政部會計司目前已經設立了公允價值計量重大研究課題,成立多個子課題,組織國債登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交易所、上市公司和會計理論界的專家,對我國各類金融工具的特點、定價機制和報告系統進行研究,全面總結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金融工具及其公允價值計量方面的特徵和特有問題,試圖揭開公允價值形成過程的面紗,收集具體案例並形成研究報告,以反饋給IASB供其制定和完善公允價值相關准則參考,IASB方面也十分希望能夠得到中國方面的有關研究成果。我國公允價值計量重大課題的研究進一步彰顯了趨同應當互動的原則,對於維護我國企業及國家利益必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第四,規劃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持續趨同時間安排,部署我國下一階段會計准則建設工作。
路線圖提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持續趨同的時間安排是與IASB的進度保持同步,爭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對中國企業會計准則相關項目的修訂工作。這是我們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和G20、FSB等的要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具體來講,這一時間安排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G20、FSB的有關時間要求。G20和FSB正在設計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金融監管框架,並列出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和時間表。尤其是2009年9月召開的G20匹茲堡峰會明確要求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國際會計准則趨同項目。今年年3月30日,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和韓國五國領導人又聯合向G20其他成員國領導人致信,強調G20各成員國要按照匹茲堡峰會確定的時間表,繼續加強合作,推進監管改革,強化國際金融體系,其中包括國際會計趨同。中國作為G20重要的成員國之一,需要履行相關義務,以在規定時間內實現企業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
二是IASB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修訂或制定有關准則的時間表。IASB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響應G20和FSB的有關要求,也制定了重大准則項目修訂或制定的時間表,即擬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對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等重大准則項目的修訂或制定工作,自2013年1月1日起生效,鼓勵提前執行。考慮到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已經實現了國際趨同,在有關國際准則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做同步修改是比較合適的。
三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持續趨同時間安排做出明確。在IASB於2011年6月底完成趨同准則項目後,我們還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吸收,草擬或修訂我國相關會計准則,或者做好准則之間的協調工作。為此我們計劃用1-2年的時間同步修訂或制定我國會計准則,於2011年年底前完成現行企業會計准則的修訂與完善工作。然後預留足夠的時間用於宣傳培訓和企業實施新准則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再根據形勢需要和有關國際准則的生效時間逐步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業實施。
四、關於路線圖的貫徹落實
路線圖提出要結合我國新興市場和轉型經濟國家的實際情況,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制定,全面推進我國會計准則持續國際趨同,為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做出貢獻。這是一個在高起點、高標准基礎上的趨同聲明,是對我國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如何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全面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切實維護我國利益、深化我國會計改革、促進我國會計准則提升的重要部署,財政部門和有關方面需要扎扎實實做好路線圖的貫徹落實工作,把它作為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抓好抓實。
第一,要高屋建瓴,放眼長遠,做好路線圖的宣傳工作。路線圖是我國下一步企業會計准則建設及其國際趨同的綱領性文件,各級財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方面積極做好路線圖的宣傳工作。要通過報紙、電視、網路、廣播等各種媒體,多層次、廣角度、全方位宣講路線圖出台的背景、意義、內容、安排等,形成社會各界全面參與會計准則的修訂與制定、支持我國會計准則持續趨同方向,為我國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制定、深化會計改革做出貢獻。
第二,要廣泛動員,積極參與,做好國際准則的跟蹤研究與意見反饋工作。我國能否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新一輪國際會計准則改革中增強話語權、占據主動,這十分重要。按照路線圖要求,持續趨同首先是互動,是在全面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項目修改與制定基礎上的趨同。為此,我國會計理論與實務界需要廣泛行動起來,在立足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密切跟蹤國際准則的最新變化,深入研究對我國企業及經濟的影響,及時向IASB反饋有關意見。財政部會計司會通過財政部或者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網站以及中國會計報等媒體,及時公告有關國際准則的最新信息和有關討論稿、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希望有關方面結合中國實際,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及時向財政部會計司反饋意見,會計司將根據反饋意見匯總整理後代表中國提供給IASB。我們也鼓勵國內有關單位、專家教授等直接向IASB反饋意見,擴大中國在國際准則制定中的聲音和影響力。
第三,要未雨綢繆,群策群力,做好我國新一輪會計准則建設工作。按照路線圖的部署,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持續趨同的時間安排將與IASB有關項目的進度保持同步,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參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制定的同時,需要考慮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修訂或制定工作,這一任務十分艱巨,我們應當未雨綢繆,早做准備。我們需要做好我國新企業會計准則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工作,需要對IASB新修訂或制定的准則及時吃透弄懂,需要廣泛聽取有關部門、單位和專家的意見,需要充分發揮會計准則委員會各位委員和咨詢專家的作用,需要會計理論界提供充分理論支持,需要會計實務界提供典型案例和操作指引。總之,社會各界要以學習貫徹落實路線圖為契機,積極行動起來,群策群力,出謀劃策,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完善和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准則的建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9. 我國實行會計國際化有什麼好處
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全球化,資本市場國際化和信息技術正在迅猛發展,為了加快中國融人世界經濟的步伐,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會計業應以積極的姿態,抓住一切時機和機會,適時,有效地推進會計業務操作的國際化進程.這對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吸收外商投資,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會計國際化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未來發展將呈現以下的趨勢:一,處理好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的關系,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發展道路強調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並存,決不是否定會計國際化趨勢.事實上,從哲學角度講,會計國際化和國家化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轉化,它們的發展變化將直接制約會計發展的方向,速度,廣度和深度.一方面,中國應靈活使用現有國際慣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於經濟轉軌時期,在市場發育,法律制度等環境因素方面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盡管中國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制定了不少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准則,而且在實施會計准則國際化的政策取向中是借用國際會計准則的現成慣例,但這些國際慣例是針對發達市場經濟背景而制定的,這種高起點的會計規范在中國的應用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因此,應該正確認識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環境,處理好會計國際化和國家化的關系,不要硬性照搬現成的國際會計慣例,而是應該不斷調整改進國際慣例,使之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中國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制定,盡量縮減中國會計標准與國際標準的差異,促進中國會計國際化發展.我們知道,會計國際協調的動力是經濟利益,會計國際化實質就是各國的利益協調.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一些發達國家總希望將本國或本地區的標准作為協調的基準,這樣可以不費任何力氣而坐收協調之利.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則必須花費大量的協調成本,包括學習,培訓成本,支付外國會計師服務費用和咨詢費用.因此,我們應當在推進會計國際化進程中積極參與會計的國際協調,以爭取更多的利益.我們要全面正確認識國際會計准則的制定機制,以在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新架構下發揮我們的作用,從而使國際會計准則更多地兼顧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和需求.同時,我們也應積極地與經濟背景,經濟發展水平等具有相似特徵的國家開展區域間的溝通,對話和合作,以提高中國在國際會計准則制訂中的影響力.二,適當提升民間組織在制定會計標准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從世界各國來看,會計標准制定機構一般存在三種模式:一是由政府職能部門直接制定;二是由民間負責制定,政府通常不幹預;三是由民間制定,但政府擁有監督和管理的許可權.中國屬於第一種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將長期延續下去.這是因為:第一,從傳統角度講,中國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投資活動的當事人,又是維持資源配置秩序的政策制定者,這就決定了它在會計標准制定中的優勢地位.第二,中國會計執業界比較弱小,於1979年成立的中國會計學會也屬於半官方機構,沒有能力制定會計標准.第三,有海外學者認為,在市場經濟的體系中,政府的角色有加深的趨勢,尤其是在安然事件發生後,全球各國政府加強對會計的監管,更加積極地介入會計標準的制定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因此,中國自然選擇第一種模式來制定會計標准.當然,我們在充分肯定政府部門制定會計標準的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力量,適當提升民間組織在會計准則制定過程中的地位,應該更多地讓會計專業人士,尤其是執業[收稿日期]2004—08—19[作者簡介】-,=(1971--),河北石家莊人,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講師,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會計.發展論壇魏儉論中國會計國際化發展趨勢會計師參與會計標準的制定過程,從而提高企業會計標準的代表性和實際操作性.三,"雙軌制"向"單軌制"平穩過渡中國目前實行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並行的"雙軌制"會計標准.企業會計制度自成體系,涵蓋企業全部經濟業務,規定較為具體,可操作性強,除金融企業和小型企業外所有企業都執行,表述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而企業會計准則,特別是具體會計准則只就企業的某項業務做出更加原則化規定,目前頒布的具體會計准則只能規范部分經濟業務,有些還只適用於上市公司,它的表述也更適合國際方面閱讀.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企業會計准則不是主要的,但我們不能忽視會計准則這一國際通用形式的重要意義.為了進行國際上的溝通,為了使國外投資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們的會計信息,我們必須採用會計准則的形式來規范中國現代企業的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但考慮到中國的國情,考慮到會計制度便於操作的優點和中國會計人員目前的現狀,按會計制度規范其會計核算仍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准則和制度兩種形式在會計規范中應當同時並存,並且依據"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於促進資源的優化和配置"的原則,協調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之間的關系,待會計准則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後,最終實現由會計制度,會計准則雙軌制向會計准則和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單軌制平穩過渡.四,會計實務國際化應與會計准則國際化並重人們往往把中國會計國際化歸結為會計准則的國際化,而實際上中國會計國際化的目的主要是增進中國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可理解性,因此會計國際化應包括會計准則國際化和會計實務國際化兩個大的方面.雖然制定一套符合國際會計慣例的會計准則無疑為實現該目的提供了制度保證,但是否一定能實現該目的還要看會計實務的狀況.一個制定的再好的會計標准,如果得不到有效執行,那就是一
10. 會計國際化的意義
WTO 關於會計服務的規定在WTO 框架下, 會計服務是服務業貿易總協定(CATS)的一項重要內容。WTO 服務貿易理事會專業服務工作組(WPPS) 分別於1997 年5 月29日和1998 年12月24 日就會計服務貿易頒布了兩個文件, 即《會計服務業相互承認協定》和《關於會計服務業國內規章的守則》。通過頒布這兩個文件,促使各成員國在會計服務業資格相互承認、國內資格批准、技術標准及許可證等方面取得共識。各成員國頒發執照的要求和程度應該透明、客觀, 不應對外國會計師事務所設置比國內會計師事務所更多的限制, 成為阻礙外國會計職業服務進入其市場的壁壘。WTO 的宗旨是: 通過實施市場開放, 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 達到推動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重要意義我國加入WTO 五周年了, 六年的保護期不久就要結束, 我國將履行WTO 義務, 全面開放國內市場, 包括開放會計服務市場, 准許國外會計公司和人員到我國執業。可以預見, 在未來幾年內, 來自不同國家的跨國公司或外國公司將在我國設廠或者建立分公司, 外商投資企業將在我國上市, 外國銀行將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 我國與國外通行的會計慣例的沖突, 也將會凸現出來, 我國會計的國際化問題將成為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1、會計國際化是指由於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 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 逐步採用國際上通行的會計慣例, 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和統一, 即採用國際上公認的會計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本國的經濟業務。具體而言, 會計國際化具有三個方面的涵義:( 1) 會計國際化是指某一個國家由於參與國際經貿和進人國際資本市場而把本國會計慣例逐步轉化成國際會計慣例的過程, 即會計國際化就是會計慣例國際化, 這也是我國會計界經常提到的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真實涵義。( 2) 一國的會計國際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 ①溝通階段, 即通過比較各國會計慣例的異同, 促進對國際會計慣例的學習與了解; ②協調階段,即盡量減少與國際會計慣例不必要的分歧, 從而增強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和有效性; ③規范和統一階段, 即實行國際通用的標准化會計, 使本國會計融入國際行列。( 3) 會計國際化體現的是一種要求、目標和活動過程, 是各國不同的會計慣例經過溝通、協調所產生的結果。2、在WTO 框架下, 會計國際化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有利於正確處理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各種關系, 促進國際間經濟合作, 吸引國外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 2) 有利於提高我國經濟管理水平及提高管理人員水平, 促進企事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3) 有利於提高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 參與國際會計交流與合作, 充分發揮會計在發展國際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三、我國會計國際化發展對策會計國際化是大勢所趨, 不可逆轉。在新的形勢下, 我國要加強會計改革, 加快會計國際化進程。1、構築會計誠信服務意識。加快改革會計師事務所組織機構, 建立有效的責任追究制度, 加大對會計造假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搞好會計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督機制建設, 健全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 進一步凈化會計執業環境。2、制定和完善相關會計法規。我國有關會計市場的法規雖已出台不少, 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 其系統性與健全性都有很大差距。當前我們應盡快向WTO 各項協定要求靠攏, 建立一套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會計和審計法規。明確規定會計市場准入條件, 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為我國會計人員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法律保障。3、加速會計信息化步伐。會計信息化就是將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 以滿足現代信息社會和現代企業管理更為便捷、迅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