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會計從業 » 中國封建社會的知名會計著作情況如何

中國封建社會的知名會計著作情況如何

發布時間: 2021-08-16 08:46:40

A. 會計學專業必看的會計專業的著名著作有哪些

我覺得考研的話,可以先了解一下廈門大學要求的教材的作者是誰,然後深入了解這個作者的畢生研究方向,肯定對你深入理解這門教材有好處。
其次,短期來看,如果你的目標是考研,那麼國內會計學專業的基礎教材應該是大同小異吧。你要找到廈大要求的教材的特色之處,有重點地學習。
另外,會計專業課教材固然重要,考研的基礎課如數學英語所佔的比重也很高,不容小覷。加油吧,盡量早點下手准備,把握會更大一些!

B. 中世紀歐洲會計著作

公元812年,查理大帝頒布了著名的《庄園敕令》,共70條,主要說明王室庄園如何實施有效管理,提高王室上下經濟組織的效率。其中多條律文強調加強會計管理,以增加王室經濟收入。關於會計的條款主要有:「第62條:我命令每個管理人員,每年必須將我一的中的收入報告給我,其中必須包括以下項目:我的耕夫用牛所耕的土地,和庄園上的佃農們所當耕的土地;獵、地租、各種貢物與罰款的賬目;未經我國同意而在我的樹林中所獵獲的禽獸;各種罰款,得自磨房、森林、田地、橋梁、船隻的各種收益;自由人和對我的國庫有納稅義務的人的數目;市集、葡萄園和對義務的人,飼料草、柴木、火把、木板與其他木材;荒地;蔬菜、穀物、稗子;羊毛、亞麻、塋麻;樹生水果、大小乾果;種各接枝的樹木;各園囿;蕪菁;魚池;皮革、毛皮、獸角;蜂蜜與蜂蠟;豬油、牛羊脂油、胰皂;莓果酒、熟酒、蜜酒、醋、啤酒、新舊葡萄酒、新谷陳谷;母雞與雞蛋;鵝、漁夫、鐵匠、制刀劍匠人、鞋匠的數目;倉和箱的數目;旋匠與皮鞍匠;鐵與其他金屬的礦坑與化煉場;鉛礦;牝馬和馬駒。以上各項,務須在聖誕節前,分類列賬,井井有條地報告給我,使我可以知道各種財產的數目。」「第44條:凡肉食以外的食品,如蔬菜、魚、乾酪、黃油、蜂蜜、芥末、醋、穀物、稗子、乾的或新鮮可食的菜蔬、蘿卜,以及蠟、胰皂及其他細小產品,每年必將全部產品的三分之二以外還剩下多少」。第28條:滋希望:在每年四旬齋棕櫚主日,管理人應依我的命令,在我知道本年度我收入總額賬冊後,把我經營所得的款項送到。「第55條:茲希望:管理人應把一切為我的需要而撥給、用去和提出的東西,記入一本賬冊內,把一切自己用去的東西,記入另一本特種賬冊內,向我呈報。」第30條中,還要求管理員應把庄園上產品分為兩類:一類供應國王的日常需要;一類供應戰爭需要。當時一個庄園是一個經營單位,設置「管理員」負債經營管理業務,他們不僅監督農業耕作,而且還運用了文字敘述式的會計記錄方法,在不同類別的賬簿上記錄反映各種收支事項,並對庄園與產進行年度盤存和向國王呈報
是不是這個 我就查到這一個

C. 中國會計的發展史是怎麼樣的

先秦至秦漢 中國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原始公社制時代,人們已用「刻記記數」和「結繩記事」等方法,反映漁獵收獲數量及其他收支。這是最原始的會計活動。

到奴隸制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建立,為適應統治階級管理經濟的需要,官廳會計部門產生並得到初步發展。西周設置了專門負責會計工作的"司會"官職,它與專門負責財物保管工作的官職「小宰」有明確的分工。會計部門內部設「司書」、「職內」、「職歲」、「職幣」四種官職分別執掌財務與出納。周朝還制定了一些財計管理制度,如收支報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在周代,會計一詞已有了比較明確的含義,即所謂「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周代的官廳會計,不僅採用了類似憑證(當時的「書契」、「官契」等)、帳簿(當時的「籍書」)和「三柱結演算法」等專門方法,而且有了敘事式會計報告(如《周禮》中講的"日成"、「月要」和「歲會」報告)。

隨著封建經濟關系的產生、發展,中國會計有了長足的發展。戰國至秦漢時期,官廳財計組織從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構成一個經濟管理系統。以"編戶制度"、「上計制度」以及國家財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別管理制為主幹的財計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漢御史監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國家經濟集權的重要體現。以「入、出」為記帳符號,以上入下出為基本特徵的單式入、出記帳法的形成,以「入-出=余」為基本公式的三柱結演算法的普及運用,以及在戰國中後期會計帳簿設置分為「恆籍」(匯總登記的會計籍書)、「籍」(專門登記糧草的會計籍書)、「苑籍」(專門登記廄苑的會計籍書)進行分類核算等,奠定了中式會計方法的基矗秦漢時,還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採用了以「收、付」為記帳符號,以上收下付為基本特徵的單式收付記帳法,並對一部分收支以錢幣為計量單位進行核算。這是中式會計獲得初步發展的重要標志。

隋唐至宋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會計、審計和國庫組織發展到較為完備的程度。會計與出納、會計與國庫、現金出納與實物出納、簽證單位與財物發放單位,以及審計與會計之間都有了明確的分工,各由專門的機構或人員負責。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總計司」、「會計司」等專門組織的設置,表明了當時對會計的重視。唐代建立起來的獨立的審計組織機構──比部,和行使財計監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監察制度,以及後來宋代的「審計司」、「審計院」的設置,都反映了當時對經濟監督工作的重視。唐宋時期計算各項賦稅收入的計帳戶籍制度,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的歲入歲出預算制度,財物出納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級呈遞「上計簿」的上計制度,以及監察制度等,已成為封建統治者加強經濟控制的基本財計制度。唐宋時期出現了「四柱結演算法」和「四柱清冊」。「四柱結演算法」是按照「舊管」(上期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期末結存)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結算帳目的一種會計方法。「四柱清冊」是以「四柱」為基本格式,以「四柱結演算法」為基本方法所編制的一種會計報告。「四柱結演算法」的創立、運用和發展,「四柱清冊」編報形式的產生、運用,是唐宋時代在會計方法方面的重大貢獻。「四柱結演算法」是系統反映國家經濟和私人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科學方法,它集中歸結了中式會計的基本原理,是中式會計方法體系的核心與精髓,為中國會計從單式帳法向復式帳法的演變奠定了初步基矗從世界范圍講,「四柱結演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和「四柱差額平衡公式」(新收-開除=實在-舊管)的建立、運用,比西式簿記中的平衡結演算法的出現要早得多。在唐宋時代,會計分析工作也有了進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國計簿》和宋朝的《元佑會計錄》中,就有計帳、戶籍的分析,國家財政收支的對比分析,以及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的專門分析。宋代的《太平經國之書》和《玉海》,則是匯集會計史料的重要著作。在這一時期,中國民間會計也得到了發展,中國早期的金融業──櫃坊,典當業──質庫,以及為商業服務的貨棧──邸店等行業也運用四柱結演算法。

明清 這一時期,是中國單式簿記的持續發展和復式簿記產生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萌芽和產生,在民間商界產生了中國固有的復式帳法:①「龍門帳」。它把全部經濟事項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和資本)四大類,遵循「有來必有去,來去必相等」的記帳規則處理帳目。龍門帳的特色表現在年終「合龍」結算方面。凡進項減去繳項等於存項減去該項者,為「龍門相合」,否則為「龍門不合」。②「四腳帳」,又名「天地合帳」。此種帳法有兩種結冊編制,一為「彩項結冊」,相當於近代的「損益計算表」;一為「存除結冊」,相當於近代的「資產負債表」。「四腳帳」的試算平衡,勾稽全部帳目是在「存該結冊」上進行的,該冊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稱為天方,下部稱為地方。凡上、下兩部分數額吻合謂之「天地符合」,否則為「天地不合」。在當時,這兩種帳法代表著中國會計的先進水平。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會計出現了中式會計的改良和借貸復式簿記的引進同時並存的局面。清末,蔡錫勇(?~ 1896)《連環帳譜》(1905)一書,為中國引進借貸復式簿記之開端;謝霖(1885~1969)與孟森合著的《銀行簿記學》(1907)一書,為引進借貸復式簿記創造了條件。1908年大清銀行創辦之時,即採用現金收付復式記帳法,為中國改良中式簿記之先聲。

中華民-國時期 大型工商企業一般採用借貸復式簿記,中小型工商企業一般採用中式收付簿記。30年代會計師徐永祚(1891~1959)發起了改良中式簿記運動,擬訂《改良中式簿記方案》(1933),但未能廣泛推行。與此同時,會計師潘序倫(1893~1985)通過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圖書用品社編著、出版多種會計書刊,使借貸復式簿記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此外,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先後頒布過會計法及其他一些會計法規,但未能貫徹執行。

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從此,中國會計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D. 會計史上的名人,有簡介和著作

1、閻達五

閻達五教授(1929年12月-2003年11月)生於山西祁縣,1949年3月肄業於北平私立華北文法學院經濟系,195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夜大學。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建校至今,一直在該校工作,曾任教員、講師、副教授、教授,擔任過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等職務。

著作:《責任會計的理論與實踐》、《社會會計》、《會計管理結構》等。

2、婁爾行

婁爾行生於1915年7月15日,祖籍浙江紹興。1937年畢業於國立上海商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同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生院深造,1939年畢業,獲企業管理碩士學位(MBA)。 學成回國後,他立志報效祖國。

著作:《基礎會計》、《審計學概論》等。

3、葛家樹

葛家樹,男,1921年3月出生於江蘇興化,194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商學院會計系。現為廈門大學會計系教授,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委員,廈門市政協顧問,西南財經大學榮譽教授、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天津財經學院和江西財經大學等10餘所大學兼職教授。

著作:《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會計學基礎》等。

4、楊紀琬

楊紀琬教授,我國社會主義會計制度的奠基人,著名會計理論家、教育家,注冊會計師制度重建和恢復的創始人。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兼法制委員會委員,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成本研究會副會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著作:《會計理論探索叢書》、《經濟大辭典: 會計巻》、《中國現代會計手冊》等。

5、楊汝梅

楊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字眾先,河北人,會計理論家、會計教育家,中國最早的四大會計師之一,無形資產理論研究的開創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錄》的中國會計學家。

著作:《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商譽及其會計處理》等。

E. 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網路全書」。

F. 中國古代的會計報告制度,對保密很重視嗎

古代會計我國會計制度源遠流長,在古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原始記錄計量到單式簿記再到復式簿記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沿革過程。
中國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及消費等問題凸現,「計數」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人們逐漸形成數量觀念,並嘗試著以實物、繪畫、結繩、刻契等方式來表現經濟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數量關系。由實物記事(計數)、繪畫記事(計數)、結繩記事(計數)、刻契記事(計數)等方式所體現的原始計量記錄行為基本代表著同時期的「會計」行為,或者說,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
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後,在原始計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最早的會計制度。中國有關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最早出現於商朝的甲骨文;而「會計」稱號的命名、會計的職稱則均起源於西周,其含義是通過日積、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終的總合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 據《周禮》記載,西周國家設立「司會」一職對財務收支活動進行「月計歲會」,又設司書、職內、職歲和職幣四職分理會計業務,其中司書掌管會計賬簿,職內掌管財務收入賬戶,職歲掌管財務支出類賬戶,職幣掌管財務結余,並建立了定期會計報表制度、專倉出納制度、財物稽核制度等。這表明大約在西周前後,我國初步形成會計工作組織系統。當時已形成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
春秋以至秦漢,在會計原則、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發展。孔子提出了中國最早的會計原則:「會計當而已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准確。具體說是要求會計的收付存平衡正確無誤。它與目前的「客觀性」原則相似。戰國時期,中國還出現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經》,其中包含「會計」方面的內容,如在會計簿書真實性和保管方面,規定會計簿書如果丟失、錯訛,與被盜數額同罪;在會計憑證和印鑒方面,規定券契(當時的原始憑證)如有偽造、更改等情,重者與盜賊同罪論處,輕者以欺詐論處,如上計報告不真實,有欺詐隱瞞者,根據情節輕重判刑;在倉儲保管方面,規定對於賬實不符的,區分通盜、責任事故、非責任事故等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在度量衡方面,規定度量衡不準者,按情況不同實行杖打等處罰。秦漢時期,中國在記賬方法上已超越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建立起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余」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結演算法」,又稱為「入出(或收付)記賬法」。西漢時採用的由郡國向朝廷呈報財務收支簿——「上計簿」可視為「會計報告」的濫觴。南北朝時期,蘇綽創造「朱出墨入記賬法」,規定以紅記出、以墨記入。
唐宋時期,我國會計理論與方法進一步推進。首先,產生了《元和國計簿》、《太和國計簿》、《會計錄》等具有代表性的會計著作。《元和國計簿》和《太和國計簿》分別為唐人李吉甫、韋處厚所撰,收錄了唐代人口、賦役、財政、稅收等方面的統計資料,按照國家財政收入項目分別記載其收入數字。《會計錄》為宋人所編,是一種按照國家規定的財計體制和財政收支項目歸類整理,並加以會計分析的經濟文獻。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部分,包括戶籍計賬方面的資料和當年財政收支的實際數額;二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的分析比較部分,也可稱為會計分析部分。其次,創立了「四柱結演算法」。所謂「四柱」,是指舊管(上期結余)、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存)四個欄目。這種結演算法把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既可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匯總日常會計記錄,使之起到系統、全面和綜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說,「四柱結演算法」的發明把我國的簿記發展提到一個較為科學的高度。四柱結演算法中四柱平衡關系形成了會計上的方程式,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賬法(中式簿記)的一個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一直沿用下來。 最後,在宋代建立了我國會計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政府會計組織——「三司會計司」,總核天下財賦收入,提高了會計機構的地位;同時,隨著人們對賬簿的認識,宋代產生並流行著一些有關賬簿的專門用語。此外,「簿記」一詞作為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亦已見於宋代的文獻中。宋代的會計憑證可分為收入與支出兩類,皆有正副兩聯,憑證和賬簿都作為重要檔案一起由專吏負責長期保存。
元代承襲舊制,在會計方面無大發展。至明代,政府頗重會計報表,要求按舊管、新收、開除和實在四柱編報,報表逐級匯總上報,國家對報表有統一的編報格式和上報日期。明代代表性會計著作是《萬曆會計錄》,按舊額、見額、歲入、歲出匯錄了人戶、田糧、軍餉、俸祿及各種稅收和交通運輸等統計資料,編排井然有序,數據先後可循,並突出了財政收支項目的對比關系,便於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記賬法——「龍門賬法」。此帳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據唐宋以來「四柱結演算法」原理設計出的一種適合於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其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並包括債權,「該」指負債並包括業主投資,四者的關系是:該十進=存十繳,或進一繳=存一該。也就是說,結帳時「進」大於「繳」或「存」大於「該」即為贏利。傅山將這種雙軌計算盈虧,並檢查賬目平衡關系的會計方法,形象地稱為「合龍門」,「龍門賬」因此而得名。「龍門賬」的誕生標志著中式簿記由單式記賬向復式記賬的轉變。到了清代,會計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龍門帳」的基礎上設計發明了「四腳賬法」。四腳賬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復式記賬方法,其特點是:注重經濟業務的收方(即來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賬務處理,不論現金收付事項或非現金收付事項(轉賬事項)都在賬簿上記錄兩筆,即記入「來賬」,又記入「去賬」,而且來賬和去賬所記金額必須相等,否則說明賬務處理有誤。這種賬法的基本原理已與西式復式記賬法相同。清末,隨著西式會計的引入,中式會計趨於衰落。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會計制度經歷了文字敘述式到定式表達式、從單式簿記到復式簿記的演變過程。單式簿記經歷了從三柱結演算法到四柱結演算法的沿革,而復式簿記則經歷了從龍門賬法到四腳賬法的演進。

G. 全國知名會計學家

林鍾高教授簡介 (來源於校園網)
林鍾高,男, 1960年9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安徽工業大學副校長、會計學教授、會計學碩士生導師。安徽工業大學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安徽工業大學「公司治理與運營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終身享受者。 兼任 :安徽省政協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和碩士生導師、福州大學教授、安徽大學教授、宿州學院教授、黃山學院教授、中國管理科學院院士、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研究會副秘書長與常務理事、全國高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香港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員、安徽省會計學會副會長、安徽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審計學會常務理事、馬鞍山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馬鞍山市社聯副主席、馬鞍山市審計學會副會長等。

林鍾高教授 1982年7月畢業於廈門大學會計系,於同年分配到江西財經大學任教,其間曾到上海社會科學院會計研究室從事學習和研究,師從我國著名會計審計學家王文彬教授。1985年4月調華東冶金學院(現為「安徽工業大學」)會計系任教至今。1995年破格晉升教授。20多年來,一直在高等學校從事財務會計與審計學科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發表和出版了大量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在學術界有廣泛影響的論著,內容涉及會計、審計、財務成本、以及經濟管理理論等廣泛的領域,據1998年對全國財務會計學者所發表論著的摘引量統計分析資料顯示,林鍾高教授名列全國第10位。 出版的專著和教材27部,1000多萬字 ,主要是:《現代審計基礎》、《審計基本理論》、《高等會計學》、《國際會計標准導論》、《獨立審計學》、《離任審計》、《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基於會計政策績效的分析》、《會計准則經濟論綱》、《稅務會計學》、《審計證據綜論》、《會計信息價值論 — 作為市場決策基礎的研究》、《會計行為論》、《獨立審計理論經濟分析》、《會計再造—美國 2002年會計改革法案啟示錄》、《財務治理理論研究》、《競爭成本論》、《公司治理與會計》、《審計失敗—基於契約的研究》等等。其中: 《現代審計基礎》 獲得原冶金部優秀教材唯一中青年獎(1995); 《國際會計標准導論》 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政府獎,1996); 《會計行為論》 獲得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政府獎,1998); 《審計學》 獲得安徽工業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1999); 《新編高等會計學》 獲得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三等獎(政府獎,2001); 《會計准則經濟論綱》 獲得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三等獎(政府獎,2003); 《獨立審計理論研究》 獲得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3); 《公司治理與會計》 獲得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05)等等。在《會計研究》、《財經研究》、《審計研究》、《經濟管理》、《財務與會計》、《稅務與經濟》、《財經理論與實踐》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 發表230多篇學術論文,總字數130多萬字 。100多篇學術論文或被有關刊物、文集轉載;或獲得省部級和專業學會等獎勵,其學術觀點被眾多學者所引用或評論。 承擔財政部、原冶金部、安徽省教育廳等省部級科研課題和寶鋼、馬鋼等大型企業合作研究課題多項 ,課題成果深受專家肯定。鑒於他在教學科研工作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1993年被國家人事部、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終身待遇;1994年獲首屆「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章;1995年入選安徽省高校中青年教師學科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2001年被選入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002年被評為安徽省先進工作者;2004年被評為安徽省師德標兵和五一勞動獎章,並被評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00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評為「2004年度中國管理科學傑出研究者」。作為會計審計學科評審專家,長期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的青年教師資助計劃等基金項目做評審工作;作為安徽省高校職稱評審委員會和學位評審委員會的學科組成員和評委會委員,多年來為全省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和學位評定做評審工作。
林鍾高教授 曾入選《中青年會計名人名作全書》、《中國當代創業英才》、《世界名人錄》、《世界人物辭海》、《中華人物辭海》、《世界華人英才錄》、《 2000中國風•傑出人物特集》、《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國改革之星》、《中國專家人名辭典》、《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外名人辭典》、《中華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集》、《中華嬌子•專業人才卷》、《世界優秀華人教育專家名典》、《中國專家著述目錄大典》、《中華興國人物大典》、《中國傑出財務會計專家名典》、《當代中國知名學者辭典》等20多部嚴肅的典籍中。
林鍾高教授 在主要承擔研究生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也不忘為本科生上課。承擔的 研究生課程 主要有:《會計理論》、《審計理論》、《高級財務會計學》以及前沿跨學科研究性課程《會計審計經濟學分析》等。他 1999——2005年所帶的10名碩士畢業生發表了學術論文70多篇,出版了6本學術專著,並參與了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成為畢業研究生中的佼佼者。林鍾高教授的 主要學術研究思路 是:改變「囿於會計研究會計」的傳統研究方法,將會計學放入整個經濟學、管理學的領域中,引入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主流經濟學)來研究會計審計問題,提升會計審計研究的經濟意義、經濟價值和經濟生命。其 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會計理論和審計理論 兩個主題上,具體包括公司治理與會計理論、會計經濟學分析、財務治理理論與實踐、獨立審計理論、會計市場學等等。
林鍾高教授近 5年出版的主要專著、教材目錄(標有*為專著):
1.《會計准則經濟論綱》 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2001年3月
2.《會計信息價值論 — 作為市場決策基礎的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1年12月*
3.《獨立審計理論研究 — 一個基於制度經濟學理論的分析框架》立信會計 02年9月*
4.《公司治理與會計理論》 經濟管理出版社 03年4月*
5.《會計再造—美國2002年會計改革法案啟示錄》 經濟管理出版社 04年4月*
6.《競爭成本論》 經濟管理出版社 04年10月*
7.《財務治理:結構、機制與行為研究》 經濟管理出版社 05年1月*
8.《論審計失敗—基於契約的研究》 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06年1月*
9.《內部控制研究:理論框架與實現路徑》 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 06年6月*
10.《會計准則的制定\變遷與執行:基於績效的分析》 在審稿中
11.《行為財務: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 在修改中
12.《財務與審計理論:基於信息不對稱環境下的分析》 在修改中
13.《論會計公正》
2002年以後林鍾高教授承擔的科研課題
1、寶鋼成本管理實踐與創新 寶鋼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9.5萬元
2、基於價值創造的財務成本管理體系 財政部 2003年5.0萬元
3、安徽省企業競爭力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 安徽省社科基金 2004年3.0萬
4、基於價值創造的財務成本管理體系 安徽省人事廳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資助課題 2004年2.5萬元
5、寶鋼財務戰略:思想與路徑 寶鋼集團公司 2005年50萬元
2002年以後林鍾高教授承擔的教學研究課題
1、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證分析與模式重構 安徽省教育廳重點教學研究課題 2003年 2萬元
林鍾高教授近 5年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標有*為國家級以上刊物):
1.尋租理論與會計准則 財經研究 2001年第2期*
2.論審計失敗 廣西會計 2001年第4期
3.審計代理問題及其治理對策 中國注冊會計師 2001年第4期*
4.資本經營環境下的若干財務問題 財政研究 2001年第4期*
5.從代理人理論看代理人業績評價問題 經濟管理 2001年第9期*
6.論會計信息與報酬契約 廣西會計 2001年第6期
7.論會計信息與債務契約 廣西會計 2001年第9期
8.會計信息目標的一種理論解讀 財經科學 2001年第5期*
9.信息不對稱:會計准則規范的經濟理由 運籌與管理 2001年第3期*
10 .會計信息、期權理論與債務契約 預測 2001 年第 6 期 *
11.審計獨立性的博弈分析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經管)2001/4
12.公司治理結構下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選擇 上海會計 2002年第5期
13.試論審計營銷 廣西會計 2002年第1期
14.實證分析: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自然)2002/2
15.公司治理環境下企業盈餘管理研究 財經科學 2002年第4期*
16.我國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及其治理對策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2002年第3期
17.財務治理結構:框架與實現途徑 經濟管理 2003年第2期*
18.會計准則制定:規則導向抑或原則導向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03年第5期*
19.審計合謀的成因及其治理對策 預測 2004年第2期*
20.公司治理框架下的財務控制研究 經濟管理 2004年第12期*
21.會計准則制定:價值沖突及其調解 財貿研究 2004年第4期
22.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研究 會計研究 2004年第8期*
23.會計准則制定中的價值沖突及其調適研究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4年第2期
24.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產權博弈分析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04年第5期*
25.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分析與改進 改革 2004年第4期
26 . 獨立審計:第三方實施及其失敗 當代財經 2005年第2期
27.論會計准則的倫理基礎 財經研究 2005年第9期*
28.論會計准則的制定:基於復雜性的博弈分析 財會通訊 2005年第6期
29.企業組織形式與財務報告改革 財會通訊 2005年第10期
30 .從博弈的角度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31 .行為財務:一項理論研究 華東經濟管理 2005 年第 5 期
32 .國外行為財務理論研究:回顧與反思 銅陵學院學報 2005 年第 4 期
33 .倫理經濟學在會計准則制定過程中的應用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6 年第 1 期

H. 有什麼關於中國古代會計方面的資料啊

我國會計制度源遠流長,在古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原始記錄計量到單式簿記再到復式簿記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沿革過程。 中國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及消費等問題凸現,「計數」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人們逐漸形成數量觀念,並嘗試著以實物、繪畫、結繩、刻契等方式來表現經濟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數量關系。由實物記事(計數)、繪畫記事(計數)、結繩記事(計數)、刻契記事(計數)等方式所體現的原始計量記錄行為基本代表著同時期的「會計」行為,或者說,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 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後,在原始計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最早的會計制度。中國有關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最早出現於商朝的甲骨文;而「會計」稱號的命名、會計的職稱則均起源於西周,其含義是通過日積、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終的總合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 據《周禮》記載,西周國家設立「司會」一職對財務收支活動進行「月計歲會」,又設司書、職內、職歲和職幣四職分理會計業務,其中司書掌管會計賬簿,職內掌管財務收入賬戶,職歲掌管財務支出類賬戶,職幣掌管財務結余,並建立了定期會計報表制度、專倉出納制度、財物稽核制度等。這表明大約在西周前後,我國初步形成會計工作組織系統。當時已形成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 春秋以至秦漢,在會計原則、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發展。孔子提出了中國最早的會計原則:「會計當而已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准確。具體說是要求會計的收付存平衡正確無誤。它與目前的「客觀性」原則相似。戰國時期,中國還出現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經》,其中包含「會計」方面的內容,如在會計簿書真實性和保管方面,規定會計簿書如果丟失、錯訛,與被盜數額同罪;在會計憑證和印鑒方面,規定券契(當時的原始憑證)如有偽造、更改等情,重者與盜賊同罪論處,輕者以欺詐論處,如上計報告不真實,有欺詐隱瞞者,根據情節輕重判刑;在倉儲保管方面,規定對於賬實不符的,區分通盜、責任事故、非責任事故等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在度量衡方面,規定度量衡不準者,按情況不同實行杖打等處罰。秦漢時期,中國在記賬方法上已超越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建立起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余」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結演算法」,又稱為「入出(或收付)記賬法」。西漢時採用的由郡國向朝廷呈報財務收支簿——「上計簿」可視為「會計報告」的濫觴。南北朝時期,蘇綽創造「朱出墨入記賬法」,規定以紅記出、以墨記入。 唐宋時期,我國會計理論與方法進一步推進。首先,產生了《元和國計簿》、《太和國計簿》、《會計錄》等具有代表性的會計著作。《元和國計簿》和《太和國計簿》分別為唐人李吉甫、韋處厚所撰,收錄了唐代人口、賦役、財政、稅收等方面的統計資料,按照國家財政收入項目分別記載其收入數字。《會計錄》為宋人所編,是一種按照國家規定的財計體制和財政收支項目歸類整理,並加以會計分析的經濟文獻。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部分,包括戶籍計賬方面的資料和當年財政收支的實際數額;二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的分析比較部分,也可稱為會計分析部分。其次,創立了「四柱結演算法」。所謂「四柱」,是指舊管(上期結余)、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存)四個欄目。這種結演算法把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既可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匯總日常會計記錄,使之起到系統、全面和綜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說,「四柱結演算法」的發明把我國的簿記發展提到一個較為科學的高度。四柱結演算法中四柱平衡關系形成了會計上的方程式,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賬法(中式簿記)的一個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一直沿用下來。 最後,在宋代建立了我國會計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政府會計組織——「三司會計司」,總核天下財賦收入,提高了會計機構的地位;同時,隨著人們對賬簿的認識,宋代產生並流行著一些有關賬簿的專門用語。此外,「簿記」一詞作為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亦已見於宋代的文獻中。宋代的會計憑證可分為收入與支出兩類,皆有正副兩聯,憑證和賬簿都作為重要檔案一起由專吏負責長期保存。 元代承襲舊制,在會計方面無大發展。至明代,政府頗重會計報表,要求按舊管、新收、開除和實在四柱編報,報表逐級匯總上報,國家對報表有統一的編報格式和上報日期。明代代表性會計著作是《萬曆會計錄》,按舊額、見額、歲入、歲出匯錄了人戶、田糧、軍餉、俸祿及各種稅收和交通運輸等統計資料,編排井然有序,數據先後可循,並突出了財政收支項目的對比關系,便於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記賬法——「龍門賬法」。此帳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據唐宋以來「四柱結演算法」原理設計出的一種適合於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其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並包括債權,「該」指負債並包括業主投資,四者的關系是:該十進=存十繳,或進一繳=存一該。也就是說,結帳時「進」大於「繳」或「存」大於「該」即為贏利。傅山將這種雙軌計算盈虧,並檢查賬目平衡關系的會計方法,形象地稱為「合龍門」,「龍門賬」因此而得名。「龍門賬」的誕生標志著中式簿記由單式記賬向復式記賬的轉變。到了清代,會計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龍門帳」的基礎上設計發明了「四腳賬法」。四腳賬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復式記賬方法,其特點是:注重經濟業務的收方(即來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賬務處理,不論現金收付事項或非現金收付事項(轉賬事項)都在賬簿上記錄兩筆,即記入「來賬」,又記入「去賬」,而且來賬和去賬所記金額必須相等,否則說明賬務處理有誤。這種賬法的基本原理已與西式復式記賬法相同。清末,隨著西式會計的引入,中式會計趨於衰落。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會計制度經歷了文字敘述式到定式表達式、從單式簿記到復式簿記的演變過程。單式簿記經歷了從三柱結演算法到四柱結演算法的沿革,而復式簿記則經歷了從龍門賬法到四腳賬法的演進。

I. 會計的發展歷史

會計發展史

古代會計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後來,歐洲庄園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園主匯報。

我國《周禮》中有會計官職的設置,如「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還剩下的」。

巴比倫人民精於組織管理,設置「專門記錄官」。

埃及首先出現了「內部控制思想」。

印度與希臘出現鑄幣,並記錄在賬簿中。

近 代 會 計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簿記形成前後。 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復式簿記首先出現在義大利的,隨後傳播至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又傳入德國、英國、法國等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折舊的思想

在工業革命出現以前,耐用的長期資產往往比較少,商人們一般都是將耐用財產在報廢時一次性沖銷,或者將耐用財產當作存貨(未銷售的商品),繼而在年終通過盤存估價增減業主權益。但是隨著長期資產的日益增多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性,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的做法已經無法正確地確定盈虧,因此長期資產應該在其經濟壽命期內採取一定的方式進行分攤,「折舊」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2.劃分資本與收益

企業規模日益擴大,投資者與經營者日益分離並更加關心投入資本的報酬。因此,必須將業主的投資與投資報酬收益進行嚴格的區分,使得會計人員必須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同時也要求進行收入與成本費用的恰當配比,更使收益表成為對外披露的重要報表之一。

3.成本會計

重工業的發展與生產規模的擴大使企業的製造費用激增,成為產品成本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同時,伴隨著企業生產的日益復雜化,製造程序與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也相應復雜。這些變化都對成本會計制度的出現提供了契機。最終,以存貨的計價作為突破口,形成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成本會計核算方法。

4.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日益明顯。作為不參加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所有者,必然關心投入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因此要求管理當局定期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但是又由於管理當局與所有者之間微妙的利益對立關系,同時也由於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所有者(可能並不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對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報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夠由客觀、中立的會計師進行驗證,以增加財務報表的可信程度。這就形成了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現 代 會 計

「公認會計准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公認會計准則

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起到了催產的作用。經濟危機過後,人們認為鬆散、不規范的會計實務是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挽救會計職業,會計界認為必須著手制定會計准則。1934年,第一批會計准則得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會計師協會的共同認可,這批准則共包括6項內容,即

(1)利潤必須實現;

(2)資本盈餘不得用以調劑任何一年的當年收益;

(3)子公司並購前存在的盈餘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賺取盈餘;

(4)公司職員的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單獨列示;

(5)庫藏股股利不得作為收益;

(6)捐贈資本不作為盈餘。

1937年,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公布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關的法規《會計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並在ASR No.4中將制定會計准則的權利賦予會計職業界,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保留有監督權與最終的否決權。以後,會計准則制定團體先後經歷了「會計程序委員會」(CAP)、「會計原則委員會」(APB)以及現在的「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來,迄今已經公布了133份財務會計准則公告(SFAC or FAS)。

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

除了公認會計准則的出台外,新的會計分支——管理會計逐步形成與發展。早期的管理會計主要體現為執行性管理會計,側重於標准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管理會計逐漸由單純的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過渡到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把決策會計放到主要位置的現代管理會計階段。管理會計從傳統的、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去,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個重大的發展是會計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規范性會計研究法佔據主導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後,實證會計研究開始出現並逐漸取得了與傳統的會計研究方法共領風騷的地位。

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了「實踐—理論—再實踐」,這樣一種不斷循環往復的科學研究思路,從而既保證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一致性,也能使會計理論在實踐中經受檢驗,避免了「空中樓閣」式的尷尬!

J. 哪位能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古代會計方面的資料

我國會計制度源遠流長,在古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原始記錄計量到單式簿記再到復式簿記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沿革過程。
中國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及消費等問題凸現,「計數」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人們逐漸形成數量觀念,並嘗試著以實物、繪畫、結繩、刻契等方式來表現經濟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數量關系。由實物記事(計數)、繪畫記事(計數)、結繩記事(計數)、刻契記事(計數)等方式所體現的原始計量記錄行為基本代表著同時期的「會計」行為,或者說,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
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後,在原始計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最早的會計制度。中國有關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最早出現於商朝的甲骨文;而「會計」稱號的命名、會計的職稱則均起源於西周,其含義是通過日積、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終的總合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 據《周禮》記載,西周國家設立「司會」一職對財務收支活動進行「月計歲會」,又設司書、職內、職歲和職幣四職分理會計業務,其中司書掌管會計賬簿,職內掌管財務收入賬戶,職歲掌管財務支出類賬戶,職幣掌管財務結余,並建立了定期會計報表制度、專倉出納制度、財物稽核制度等。這表明大約在西周前後,我國初步形成會計工作組織系統。當時已形成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
春秋以至秦漢,在會計原則、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發展。孔子提出了中國最早的會計原則:「會計當而已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准確。具體說是要求會計的收付存平衡正確無誤。它與目前的「客觀性」原則相似。戰國時期,中國還出現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經》,其中包含「會計」方面的內容,如在會計簿書真實性和保管方面,規定會計簿書如果丟失、錯訛,與被盜數額同罪;在會計憑證和印鑒方面,規定券契(當時的原始憑證)如有偽造、更改等情,重者與盜賊同罪論處,輕者以欺詐論處,如上計報告不真實,有欺詐隱瞞者,根據情節輕重判刑;在倉儲保管方面,規定對於賬實不符的,區分通盜、責任事故、非責任事故等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在度量衡方面,規定度量衡不準者,按情況不同實行杖打等處罰。秦漢時期,中國在記賬方法上已超越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建立起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余」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結演算法」,又稱為「入出(或收付)記賬法」。西漢時採用的由郡國向朝廷呈報財務收支簿——「上計簿」可視為「會計報告」的濫觴。南北朝時期,蘇綽創造「朱出墨入記賬法」,規定以紅記出、以墨記入。
唐宋時期,我國會計理論與方法進一步推進。首先,產生了《元和國計簿》、《太和國計簿》、《會計錄》等具有代表性的會計著作。《元和國計簿》和《太和國計簿》分別為唐人李吉甫、韋處厚所撰,收錄了唐代人口、賦役、財政、稅收等方面的統計資料,按照國家財政收入項目分別記載其收入數字。《會計錄》為宋人所編,是一種按照國家規定的財計體制和財政收支項目歸類整理,並加以會計分析的經濟文獻。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部分,包括戶籍計賬方面的資料和當年財政收支的實際數額;二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的分析比較部分,也可稱為會計分析部分。其次,創立了「四柱結演算法」。所謂「四柱」,是指舊管(上期結余)、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存)四個欄目。這種結演算法把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既可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匯總日常會計記錄,使之起到系統、全面和綜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說,「四柱結演算法」的發明把我國的簿記發展提到一個較為科學的高度。四柱結演算法中四柱平衡關系形成了會計上的方程式,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賬法(中式簿記)的一個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一直沿用下來。 最後,在宋代建立了我國會計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政府會計組織——「三司會計司」,總核天下財賦收入,提高了會計機構的地位;同時,隨著人們對賬簿的認識,宋代產生並流行著一些有關賬簿的專門用語。此外,「簿記」一詞作為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亦已見於宋代的文獻中。宋代的會計憑證可分為收入與支出兩類,皆有正副兩聯,憑證和賬簿都作為重要檔案一起由專吏負責長期保存。
元代承襲舊制,在會計方面無大發展。至明代,政府頗重會計報表,要求按舊管、新收、開除和實在四柱編報,報表逐級匯總上報,國家對報表有統一的編報格式和上報日期。明代代表性會計著作是《萬曆會計錄》,按舊額、見額、歲入、歲出匯錄了人戶、田糧、軍餉、俸祿及各種稅收和交通運輸等統計資料,編排井然有序,數據先後可循,並突出了財政收支項目的對比關系,便於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記賬法——「龍門賬法」。此帳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據唐宋以來「四柱結演算法」原理設計出的一種適合於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其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並包括債權,「該」指負債並包括業主投資,四者的關系是:該十進=存十繳,或進一繳=存一該。也就是說,結帳時「進」大於「繳」或「存」大於「該」即為贏利。傅山將這種雙軌計算盈虧,並檢查賬目平衡關系的會計方法,形象地稱為「合龍門」,「龍門賬」因此而得名。「龍門賬」的誕生標志著中式簿記由單式記賬向復式記賬的轉變。到了清代,會計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龍門帳」的基礎上設計發明了「四腳賬法」。四腳賬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復式記賬方法,其特點是:注重經濟業務的收方(即來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賬務處理,不論現金收付事項或非現金收付事項(轉賬事項)都在賬簿上記錄兩筆,即記入「來賬」,又記入「去賬」,而且來賬和去賬所記金額必須相等,否則說明賬務處理有誤。這種賬法的基本原理已與西式復式記賬法相同。清末,隨著西式會計的引入,中式會計趨於衰落。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會計制度經歷了文字敘述式到定式表達式、從單式簿記到復式簿記的演變過程。單式簿記經歷了從三柱結演算法到四柱結演算法的沿革,而復式簿記則經歷了從龍門賬法到四腳賬法的演進

熱點內容
小企業會計准則養老保險 發布:2021-08-17 15:48:04 瀏覽:965
會計活頁賬本怎麼裝訂 發布:2021-08-17 15:48:01 瀏覽:558
會計繼續教育90分是多少學時 發布:2021-08-17 15:47:58 瀏覽:632
民辦非企業培訓機構會計分錄 發布:2021-08-17 15:47:53 瀏覽:149
初級會計報名發票丟了怎麼辦 發布:2021-08-17 15:47:13 瀏覽:80
會計樂財務軟體 發布:2021-08-17 15:47:10 瀏覽:277
內蒙古初級會計考試從哪裡報名 發布:2021-08-17 15:46:03 瀏覽:370
會計專業技能競賽運營怎麼做 發布:2021-08-17 15:44:53 瀏覽:683
如何應對基礎會計學考試 發布:2021-08-17 15:43:49 瀏覽:782
物流公司會計外賬處理 發布:2021-08-17 15:43:47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