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会计的国家化
1. 〔急〕就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一问题谈自己看法和见解
(一)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不同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应用的概念、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做出处理规范。会计制度是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区别:1.规范的对象不同,准则的对象是经济业务或项目,会计制度的对象是企业;2.规范的重点不同。制度侧重于记录与报告,准则侧重于确认与计量,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准则是重点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世界各国会计规范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英美等英语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另一种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的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形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形式逐渐向英美会计规范形式转化,德国、法国等国家近年来相继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来说,虽然由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公司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的。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目前以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数量较少,涵盖面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自成立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已比较完备,至今已制定国际会计准则(IAS)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约150项准则公告。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起步较迟,并且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发布的30多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一直未能成为正式发布的准则。我国至今只发布了16项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数量要少的多,一些新问题尚未涉及,准则的涵盖面小,可操作性较差。
(三)在运用公允价值上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购并越来越普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原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由于存在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操纵企业资产与利润的普遍问题,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对公允价值的计价原则采取了排斥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对控制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对公允价值一概否定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趋势却不合拍,同时也加大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四)运用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上存在很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在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市场,从法律传统看,几乎没有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现实中,会计准则中某些需要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往往成为某些企业滥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由于会计执业人员水平的局限、对会计信息作用的轻视以及利益的驱动,我国会计工作中会计政策运用的随意性、不准确性甚至滥用现象较为普遍,使我国的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失实的会计信息自然谈不上国际可比性。因此,在中国引入并成功地使用职业判断是一项与制定会计准则同样重要的事情。
(五)会计准则的功能上存在差异
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债权人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我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具有制度型会计准则的特点。很显然,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都是关于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范畴,它们解决的均是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问题。也就是说,它们的实质和作用是相同的。
2. 急 会计国际化的意义
一,完善我国会计制度,跟上国际会计行业步伐。二,只有进行会计国际化,才能加强我国公司国际竞争能力。三,会计国际化有利于公司跨国经营和在海外上市筹资。四,会计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先进会计人才的培养。五,会计国际化将进一步加快,加深外资同我国企业合作。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3. 如何理解国际会计协调化(其实就是含义)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必要性
国际会计协调化的阻力和障碍
多年来,经过国际性或区域性政府间组织、民间会计及非会计团体的共同努力, 国际会计协调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阻力和障碍,协调化的进程并不快,协调的效果也不显著。Evans教授认为 ,这些阻力和障碍可以归纳为:(1)会计本身作为判断和社会的学科,反映特定企业环境的客观需要;(2)不同国家对会计和企业经营存在不同的态度和传统;(3)国家之间在法律和经济制度上存在着差别;(4)国家主权方面的影响;(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经济差距。如果将这些环境因素与有关各方的利害关系问题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的话,会计协调化的阻力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自尊。不管会计师们怎样热心地支持缩小各国间会计差异的活动,但没有一个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别人的会计原则,即使这些原则比他自身的更好些。这种情况普遍地存在于不期望丧失主权的国家之中,有时,甚至表现为对其他国家的会计缺乏应有的了解或根本不感兴趣。
2.利害关系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兴趣不同。在北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人和债权人;而在欧洲,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则主要是工会、职工和政府官员等,两者的要求自然有很大的不同。
3.财务报告目的不同。财务报告目的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地广泛,有投资决策、管理控制、税务、社会控制和国家经济计划等。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现存会计实务的差别会影响财务信息的编制,如按照股东--公允观点与按照税务--稳健观点编制出来的财务报表便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即使在会计模式划分中把德国、法国等面向宏观、受税法影响大的国家另作别论,在盎格鲁萨克逊系统仍存在重重差别。
4.一些国家缺乏强有力的会计职业团体。实行会计协调,必须有一些组织或团体预先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为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而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指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疏通工作等。所有这些都必须依赖于一个影响面广、强而有力的会计职业团体。
5.会计国家化。每个国家都认为自己的会计制度是最优的,都不愿意趋从于其认为较差或不合适的别国会计制度。因此便产生了美国希望有一套仿效法国制度的全球性会计准则的观念分歧。甚至,有些国家、有些企业或个人因偏爱本国的会计制度,宁愿保留会计差别造成的缺陷和低效率,而不愿改变它明显落后及不合时宜的状况。
6.资本市场发展的差别。股票上市公司与不上市公司、股票只在少数几家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与在多数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对财务报表披露信息格式和要求不同,必然使报表的格式和要求难以统一。
7.法律体制的不同。成文法国家和不成文法国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有极大的影响。
8.争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主要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想保持对国际会计准则制订的权威性;联合国想通过会计和报告国际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作为增进和保障发展中国家利益和管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一种手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不愿把制订全国会计准则的权限和权威性拱手让与他人等。
9.经济后果。以上各种差别因素都将给经济带来直接的影响,如影响公司出售证券的能力,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要正确处理上述矛盾逐步实现各国会计协调确实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尽管如此,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会计协调化是大方向,各国应共同努力使其更好地向前推进发展
4. 怎样看待中国会计政策的国际化趋势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内涵就是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
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国际化,而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却是相当低的。在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应大力加强会计准则、制度的落实工作,使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会计实务国际化齐头并进。
2.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第一,会计国际化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予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
第二,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优势互补、增加利润、保持市场份额等目标。母公司为了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并编制合并报表;东道国以及居住国政府处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和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也要了解跨国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财务状况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另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
第三,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十年以来,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并影响全球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早在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就初现端倪,并为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发展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国际化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1.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颁布及实施,是中国会计国际化的主导战略工程。中国会计准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探索,当时仅限于学术界的理论探讨。随着理论研究成果的逐步问世,人们对会计准则认识的加深,会计准则建设开始进入官方视野,会计准则建设作为会计改革被列入议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财政部开始着手会计准则建设,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论证、立项,制定框架结构,并开始发布会计准则。这一时期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会计准则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是2005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认真反思,借鉴国际经验教训,从2005年开始,会计准则建设全面提速。一方面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项目建设,陆续发布具体准则项目。另一方面,广泛与国际会计组织进行沟通协调,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做准备。2006年初,财政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已全部建设完成,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至此,中国会计进入了国际化时代,并由此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2. 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相对滞后
从会计实务的国际化程度来看,即使我国会计准则提高到国际化水平,也并不能说明我国的会计工作就达到了这个高度。只有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会计实现了实务方面的国际化,才算真正的国际化。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初具规模,正在逐步向国际化靠拢,但会计实务国际化的任务却还很艰巨。首先是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实施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企业仍坚持这样的原则,即怎么有利就怎么做,怎么简单就怎么做,致使许多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程序及方法难以在我国会计实务中体现。其次是会计人员的专业意识不到位。由于会计人员水平的局限,对财务会计信息作用的轻视及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中对会计政策运用的随意性、不准确甚至滥用的现象严重,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失实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就谈不上国际可比性。最后是会计实务的观念基础不存在。国际化追求高水平的会计实务,高水平的实务不但要求要严格执行高水平的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自觉披露更多的人们需要的会计信息,还应该不拘泥于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去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要形成如此的会计实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有这些体现了我国会计实务的水平没有达到会计准则要求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3.国内会计高层次人才缺乏
从会计人才的国际交流来看,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为其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全球化。要使会计服务国际化必须使会计人才达到国际化水平,为其全球业务的开拓提供必要的水平支持。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会计水平无法为其提供全球性的服务,主要是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缺乏,而低层次的人才相对过剩。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需求,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人员供不应求,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的高级专业人才则更加缺乏。正是由于人才的缺乏,才导致会计服务行业不能拓展会计服务领域,进行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经营也受到限制,这一方面的需求会随着中国入世的深度和广度而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4.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
在我国的会计惯例中,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
(1)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如尚未颁布《证券法》,而《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等的会计规定与会计准则尚不协调等;
(2)未建立与企业会计体系及其准则相配套、相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仍起主导操作规范作用等;
(3)加入和参予诸如IASC、ICA等权威性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阻碍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及其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4)许多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别,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坏帐备抵法和所有者权益类目的划分等都与国际惯例有差别;
(5)会计管理体制尚存在差异:一是会计事务的行政管理过强,二是会计人员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转变等;
(6)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在实务中推广使用;
(7)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研究方法单一,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别等等。
5. 如何应对会计国际化趋势
解读《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的发布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而做出的重要规划和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关于发布路线图的背景
2005年,我国已经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自2007年起逐步在上市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肇始并于2008年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会计趋同及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全球协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纷纷表态,支持趋同大势,提出路线图或者行动计划。中国发布路线图,既是响应G20和FSB有关倡议,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又是全面部署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有关工作的重要举措。概括地讲,路线图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响应G20、FSB倡议的需要。G20峰会和FSB等尽管在认真分析和总结金融危机的根源后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机构疏于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缺位,但也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于提升金融市场透明度、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意义,从而强调需要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严格执行以确保财务报告的高质量。G20在其华盛顿、伦敦和匹兹堡峰会中都明确了这一要求。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已经超越了会计专业领域,成为一个涉及公共受托责任的政治议题。中国作为G20和FSB的重要成员,响应其倡议,积极跟踪并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大修改,扎扎实实做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全力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顺应各国会计国际趋同趋势,明确我国趋同态度的需要。据统计,世界上已经有包括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在内的117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路线图,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加快之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11月14日推出了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24日又发布了一份委员会声明,重申了其对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支持,为在美国推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订了一套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表示将于2011年就美国上市公司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正式决定。在工作层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的各准则趋同项目正在按计划快速推进。日本金融厅于2009年12月11日正式发布了日本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路线图,为部分日本上市公司在自2010年3月31日或之后结束的财务年度自愿提前采用“指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日本还将在2012年前后做出关于自2015年或2016年起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定。再如巴西联邦会计委员会和巴西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0年1月28日与IASB签署备忘录,宣布巴西争取在2010年底前消除巴西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并于2010年年报实现所有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采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巴西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另外,加拿大、印度、韩国等也于近期明确表示将于2011年在公共利益主体或上市公司范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推动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是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三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部署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工作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时应势推进会计准则改革,并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实施、趋同、等效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而且在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得到了平稳有效实施,受到了IASB、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基于这样一个良好基础和局面,下一步如何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如何部署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方向与目标是国内外有关方面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在作重大修改和调整的背景下更是如此。2009年9月,财政部适时发布了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在反复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并得到多方肯定的情况下,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下一步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方向,即在现有趋同成果基础之上,全力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从而为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工作做好部署。
二、关于发布路线图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据统计,200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3.5万亿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成为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布路线图,积极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是我国紧紧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切实维护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稳定的具体表现,其意义显而易见。
(一)发布路线图有助于提升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承担全球公共受托责任。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会计信息质量及其透明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更影响到千千万万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决策与利益分配,涉及到国际资本的有效流动、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据统计,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累计利用外资逾90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约67万家,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共有77家企业分别在香港主板、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等9个海外市场上市,筹资总额达到271.4亿美元,是近年来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072.7亿元,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以上,国际贸易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我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联,我国的发展已经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已经为全球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发布路线图,明确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方向,切实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承担全球公共受托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遵循国际公认规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路径。
(二)发布路线图有助于及时向IASB反映我国特殊会计问题,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认性、权威性和实务可操作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成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应当全球公认、质量较高,应当充分考虑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的实际情况。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IASB正在对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保险合同、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等重要会计准则项目作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将会对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产生较大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兼转型经济国家,有许多新交易、新情况、新问题。发布路线图,明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但又应互动的原则,有利于我国在及时跟踪、深入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工作,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创及转型过程中所涉及的特殊会计问题,从而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质量和全球认可度。
(三)发布路线图有助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与必要的政府监管两者不可或缺,而且后者的地位正显得越来越重要。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需要政府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则,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进行恰当、必要的监管。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制度和技术法则,发布路线图并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质量,有助于加强政府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维护市场公平与效率职能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和市场效率提高的基础工程。
三、关于路线图的主要内容
路线图在全面回顾总结自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趋同、实施和等效经验与成绩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方向、策略和时间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持续趋同是在已有趋同基础上的后续趋同。
路线图明确提出,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也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不仅如此,截至2009年12月31日,这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到今年年底前,企业会计准则有望在我国所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全覆盖。正是有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趋同并有效实施的基础,我们提出了持续趋同的目标,它是在现有趋同基础上的后续趋同和发展。
第二,肯定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改革举措,支持IASB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所做的努力。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围绕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及相关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较大的争论,IASB和FASB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面临很大压力。尽管无论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还是G20峰会最后都认为公允价值和有关会计准则不是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对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改进会计准则质量、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核心内容是希望改进IASB的治理结构,在独立准则制定程序下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按照G20和FSB的要求,IASB自2008年开始积极研究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有关会计问题,为此做了大量改进国际准则的工作,这些工作值得肯定。比如:
(1)2008年12月IASB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组,吸收财金领域领袖和专家加入,深入探讨金融危机下的会计改革对策,并于2009年7月发布了有关报告,系统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2)2009年5月28日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之后又采取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修改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拟于2010年第三季度发布最终准则,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一套统一的指南,同时还将提供教育材料,指导实务操作。
(3)积极推进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的综合项目,全面修改金融会计准则。 2009年11月12日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完成了第一阶段解决金融资产的计量和分类问题的工作;11月5日发布了第二阶段《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针对摊余成本计量和金融资产减值涉及的顺周期性问题,改进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IASB还计划于2010年第二季度发布第三阶段征求意见稿,简化套期会计处理问题。
(4)重新梳理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修订有关概念和合并范围,明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特殊目的主体会计处理问题,计划于2010年年底前发布新的合并准则;
(5)加快保险合同、财务报表列报、收入确认、租赁等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或修订步伐等。路线图明确指出,中国对IASB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落实G20、FSB要求所做的这些努力表示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并将一如既往支持IASB致力于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而IASB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上述改革,将使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基础发生变化,路线图提出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要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呼应了这些变化,支持了国际准则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明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立场,坚持持续趋同是在国际互动基础上的趋同。
当今世界,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两种立场,一种是“直接采用”策略,即一字不动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种是“趋同”策略,即在会计原则和实质内容上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立场,即坚持“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立场,坚持“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这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是符合当前我国会计法等法律框架和监管要求的。
我们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真正实现其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提升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财政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财政部已经与IASB建立了每年两次的定期会晤机制,从今年起将升格为高层趋同会谈,着重讨论国际准则改革方向和具体准则项目中中国所重点关切的问题。同时,在IASB、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ASCF)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SAC)等国际准则制定的多个层面,都已经有中国代表,财政部会计司还每年派人到IASB直接参与有关准则项目技术研究工作,这些代表和人员也为我国加强与IASB的沟通增加了渠道,为反馈中国意见,建立与IASB的长效合作与趋同机制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中国还于去年倡导成立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为扩大本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国际准则制定的影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被指责为具有经济顺周期性,IASB也在采取措施作相应改进。我们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定价机制)。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尤其是美国等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导致资产泡沫扩大,风险蔓延和经济失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时代,实体经济固然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但实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经济。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虚拟经济,使之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重塑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要害所在。我们认为,虚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能否风险可控,其关键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尤其是创新型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问题,这才是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如果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那么就为虚拟经济的发展、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全球经济结构的平衡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财政部会计司目前已经设立了公允价值计量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多个子课题,组织国债登记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交易所、上市公司和会计理论界的专家,对我国各类金融工具的特点、定价机制和报告系统进行研究,全面总结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特征和特有问题,试图揭开公允价值形成过程的面纱,收集具体案例并形成研究报告,以反馈给IASB供其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相关准则参考,IASB方面也十分希望能够得到中国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重大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彰显了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对于维护我国企业及国家利益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四,规划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时间安排,部署我国下一阶段会计准则建设工作。
路线图提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是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这是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G20、FSB等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出的决定。具体来讲,这一时间安排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G20、FSB的有关时间要求。G20和FSB正在设计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框架,并列出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尤其是2009年9月召开的G20匹兹堡峰会明确要求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项目。今年年3月30日,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韩国五国领导人又联合向G20其他成员国领导人致信,强调G20各成员国要按照匹兹堡峰会确定的时间表,继续加强合作,推进监管改革,强化国际金融体系,其中包括国际会计趋同。中国作为G20重要的成员国之一,需要履行相关义务,以在规定时间内实现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二是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修订或制定有关准则的时间表。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响应G20和FSB的有关要求,也制定了重大准则项目修订或制定的时间表,即拟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等重大准则项目的修订或制定工作,自2013年1月1日起生效,鼓励提前执行。考虑到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国际趋同,在有关国际准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做同步修改是比较合适的。
三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持续趋同时间安排做出明确。在IASB于2011年6月底完成趋同准则项目后,我们还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草拟或修订我国相关会计准则,或者做好准则之间的协调工作。为此我们计划用1-2年的时间同步修订或制定我国会计准则,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完善工作。然后预留足够的时间用于宣传培训和企业实施新准则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再根据形势需要和有关国际准则的生效时间逐步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实施。
四、关于路线图的贯彻落实
路线图提出要结合我国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做出贡献。这是一个在高起点、高标准基础上的趋同声明,是对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面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切实维护我国利益、深化我国会计改革、促进我国会计准则提升的重要部署,财政部门和有关方面需要扎扎实实做好路线图的贯彻落实工作,把它作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抓好抓实。
第一,要高屋建瓴,放眼长远,做好路线图的宣传工作。路线图是我国下一步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国际趋同的纲领性文件,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做好路线图的宣传工作。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体,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宣讲路线图出台的背景、意义、内容、安排等,形成社会各界全面参与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制定、支持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方向,为我国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深化会计改革做出贡献。
第二,要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做好国际准则的跟踪研究与意见反馈工作。我国能否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一轮国际会计准则改革中增强话语权、占据主动,这十分重要。按照路线图要求,持续趋同首先是互动,是在全面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项目修改与制定基础上的趋同。为此,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需要广泛行动起来,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国际准则的最新变化,深入研究对我国企业及经济的影响,及时向IASB反馈有关意见。财政部会计司会通过财政部或者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以及中国会计报等媒体,及时公告有关国际准则的最新信息和有关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希望有关方面结合中国实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及时向财政部会计司反馈意见,会计司将根据反馈意见汇总整理后代表中国提供给IASB。我们也鼓励国内有关单位、专家教授等直接向IASB反馈意见,扩大中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声音和影响力。
第三,要未雨绸缪,群策群力,做好我国新一轮会计准则建设工作。按照路线图的部署,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将与IASB有关项目的进度保持同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同时,需要考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或制定工作,这一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我们需要做好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工作,需要对IASB新修订或制定的准则及时吃透弄懂,需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需要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委员会各位委员和咨询专家的作用,需要会计理论界提供充分理论支持,需要会计实务界提供典型案例和操作指引。总之,社会各界要以学习贯彻落实路线图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和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6. 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理解
论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经济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正全方位地融入全球经济,在“双赢”与“互惠”的旗帜下,国际趋同势不可挡。会计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趋同这一大环境下,应如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日益成为业内人士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2007年1月1日,一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式颁布,并在部分企业中执行,这对加快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全面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笔者现就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组织实施和带动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一些问题进行粗略探讨。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原则和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会计发展中始终贯彻自主创新和自我突破的战略。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九十年代初,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于1993年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围绕建设会计国际化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开始着手研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指导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客观要求的条件下而进行的,该准则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与国际趋同,涵盖我国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和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体现着立足中国国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原则;贯穿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提升财务会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等理念。新的准则自实施以来,以其可操作性、与国际会计的趋同性等特点,在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彰显出极大的推动力。二、会计国际化的概念、内容及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性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的过程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和技术方法、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参加国际会计活动、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于国际惯例这八个方面。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是市场国际化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市场早已突破时空界限而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就是要求会计要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真实、公正、可比且能满足决策需要的信息,我国会计惯例也就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是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尤其是会计政策。公司为了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所投资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是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投融资,必须按国际会计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三、会计国际化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与国际会计化的差异我国会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为早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1985年颁发了“两外会计制度”,吸收诸如“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平衡方式,在存货、应收账款和固定资产计价中偿试运用稳健原则等国际惯例。第三阶段,1992年颁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7月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在会计实践中普遍以会计准则为依据来操作会计实务,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基本满足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和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需要。第四阶段,主要是建立健全教育及证件体系,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大学会计专业设置课程,建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注册会计师体系,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综观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目前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企业会计体系与准则相配套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不够健全;因加入和参与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阻碍了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会计理论发展滞后,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距等等。四、运用企业会计准则,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几点建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今后我国各类企业会计工作的准则,也是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助推器。趋同是大势,变革是必然。我们在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会计趋同化的同时,应当看到该项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真正的“中西合璧、洋为中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吸收消化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否则在推进进程中将出现偏差,影响我国的会计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组织实施、技术适应等诸方面形成共识,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首先,要解放思想,敢于借鉴,走出认识误区。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推行与完善离不开对国际惯例的借鉴。一方面,只要有利于我国发展,与我国经济、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适应的,就应大胆借鉴;另一方面,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适合我国的国情,两者应紧密结合,找准一个利于平衡、利于发展的结合点。其次,正确处理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过程。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 全球会计统一化、标准化很难全面实现。所以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既要承认国家化,也要积极与国际化协调,促进国际化的发展。第三,正确把握国际化的方式方法。判断哪些是国际会计惯例应把握两个标准:其一,该项惯例是否具有国际公认性;其二,是否具有有效性。在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要通过立法确认,纳入法律法规并加快推广实施;同时要加强民间会计交往,加快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沟通协调。第四,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可协调的矛盾,而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我国会计国际化只能是部分会计惯例国际化或大部分的趋同、接轨,一些中国特色的方式方法在不违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应该保留和坚持。
7. 你对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之间的矛盾及其消长有何看法
答: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作为会计发展史中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它的发展与变化将直接制约着会计发展的方向、速度、广度和深度。
从当前的会计国际环境来看,会计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会计国家化服从于国际化,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合理保护会计国家化和大力发展会计国际化的正确态度。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①国际化的努力方向是求大同存小异;②国际化与地区化要相结合;③依靠国际会计组织的权威性;④统一性与灵活性并存;⑤先易后难,逐步协调和统一。
另外,各国应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首先,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利用国际讲坛介绍本国会计,使国际会计组织的决议中包括适应本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协调。其次,各国应建立专门的国际会计和国际比较会计的研究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增进交流,取长补短,寻找差异,择优弃劣,最终实现求大同存小异。最后,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以务实的态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差异,取得最大程度的国际协调。
8. 中国如何应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或许这个可以帮助你:
解读《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的发布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而做出的重要规划和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关于发布路线图的背景
2005年,我国已经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自2007年起逐步在上市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肇始并于2008年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会计趋同及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全球协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纷纷表态,支持趋同大势,提出路线图或者行动计划。中国发布路线图,既是响应G20和FSB有关倡议,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又是全面部署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有关工作的重要举措。概括地讲,路线图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响应G20、FSB倡议的需要。G20峰会和FSB等尽管在认真分析和总结金融危机的根源后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机构疏于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缺位,但也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于提升金融市场透明度、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意义,从而强调需要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严格执行以确保财务报告的高质量。G20在其华盛顿、伦敦和匹兹堡峰会中都明确了这一要求。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已经超越了会计专业领域,成为一个涉及公共受托责任的政治议题。中国作为G20和FSB的重要成员,响应其倡议,积极跟踪并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大修改,扎扎实实做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全力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顺应各国会计国际趋同趋势,明确我国趋同态度的需要。据统计,世界上已经有包括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在内的117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路线图,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加快之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11月14日推出了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24日又发布了一份委员会声明,重申了其对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支持,为在美国推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订了一套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表示将于2011年就美国上市公司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正式决定。在工作层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的各准则趋同项目正在按计划快速推进。日本金融厅于2009年12月11日正式发布了日本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路线图,为部分日本上市公司在自2010年3月31日或之后结束的财务年度自愿提前采用“指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日本还将在2012年前后做出关于自2015年或2016年起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定。再如巴西联邦会计委员会和巴西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0年1月28日与IASB签署备忘录,宣布巴西争取在2010年底前消除巴西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并于2010年年报实现所有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采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巴西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另外,加拿大、印度、韩国等也于近期明确表示将于2011年在公共利益主体或上市公司范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推动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是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三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部署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工作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时应势推进会计准则改革,并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实施、趋同、等效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而且在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得到了平稳有效实施,受到了IASB、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基于这样一个良好基础和局面,下一步如何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如何部署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方向与目标是国内外有关方面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在作重大修改和调整的背景下更是如此。2009年9月,财政部适时发布了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在反复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并得到多方肯定的情况下,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下一步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方向,即在现有趋同成果基础之上,全力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从而为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工作做好部署。
二、关于发布路线图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据统计,200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3.5万亿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成为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布路线图,积极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是我国紧紧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切实维护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稳定的具体表现,其意义显而易见。
(一)发布路线图有助于提升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承担全球公共受托责任。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会计信息质量及其透明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更影响到千千万万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决策与利益分配,涉及到国际资本的有效流动、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据统计,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累计利用外资逾90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约67万家,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共有77家企业分别在香港主板、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等9个海外市场上市,筹资总额达到271.4亿美元,是近年来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072.7亿元,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以上,国际贸易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我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联,我国的发展已经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已经为全球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发布路线图,明确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方向,切实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承担全球公共受托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遵循国际公认规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路径。
(二)发布路线图有助于及时向IASB反映我国特殊会计问题,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认性、权威性和实务可操作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成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应当全球公认、质量较高,应当充分考虑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的实际情况。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IASB正在对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保险合同、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等重要会计准则项目作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将会对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产生较大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兼转型经济国家,有许多新交易、新情况、新问题。发布路线图,明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但又应互动的原则,有利于我国在及时跟踪、深入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工作,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创及转型过程中所涉及的特殊会计问题,从而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质量和全球认可度。
(三)发布路线图有助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与必要的政府监管两者不可或缺,而且后者的地位正显得越来越重要。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需要政府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则,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进行恰当、必要的监管。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制度和技术法则,发布路线图并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质量,有助于加强政府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维护市场公平与效率职能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和市场效率提高的基础工程。
三、关于路线图的主要内容
路线图在全面回顾总结自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趋同、实施和等效经验与成绩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方向、策略和时间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持续趋同是在已有趋同基础上的后续趋同。
路线图明确提出,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也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不仅如此,截至2009年12月31日,这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到今年年底前,企业会计准则有望在我国所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全覆盖。正是有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趋同并有效实施的基础,我们提出了持续趋同的目标,它是在现有趋同基础上的后续趋同和发展。
第二,肯定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改革举措,支持IASB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所做的努力。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围绕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及相关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较大的争论,IASB和FASB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面临很大压力。尽管无论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还是G20峰会最后都认为公允价值和有关会计准则不是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对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改进会计准则质量、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核心内容是希望改进IASB的治理结构,在独立准则制定程序下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按照G20和FSB的要求,IASB自2008年开始积极研究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有关会计问题,为此做了大量改进国际准则的工作,这些工作值得肯定。比如:
(1)2008年12月IASB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组,吸收财金领域领袖和专家加入,深入探讨金融危机下的会计改革对策,并于2009年7月发布了有关报告,系统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2)2009年5月28日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之后又采取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修改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拟于2010年第三季度发布最终准则,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一套统一的指南,同时还将提供教育材料,指导实务操作。
(3)积极推进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的综合项目,全面修改金融会计准则。 2009年11月12日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完成了第一阶段解决金融资产的计量和分类问题的工作;11月5日发布了第二阶段《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针对摊余成本计量和金融资产减值涉及的顺周期性问题,改进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IASB还计划于2010年第二季度发布第三阶段征求意见稿,简化套期会计处理问题。
(4)重新梳理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修订有关概念和合并范围,明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特殊目的主体会计处理问题,计划于2010年年底前发布新的合并准则;
(5)加快保险合同、财务报表列报、收入确认、租赁等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或修订步伐等。路线图明确指出,中国对IASB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落实G20、FSB要求所做的这些努力表示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并将一如既往支持IASB致力于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而IASB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上述改革,将使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基础发生变化,路线图提出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要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呼应了这些变化,支持了国际准则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明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立场,坚持持续趋同是在国际互动基础上的趋同。
当今世界,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两种立场,一种是“直接采用”策略,即一字不动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种是“趋同”策略,即在会计原则和实质内容上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立场,即坚持“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立场,坚持“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这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是符合当前我国会计法等法律框架和监管要求的。
我们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真正实现其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提升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财政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财政部已经与IASB建立了每年两次的定期会晤机制,从今年起将升格为高层趋同会谈,着重讨论国际准则改革方向和具体准则项目中中国所重点关切的问题。同时,在IASB、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ASCF)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SAC)等国际准则制定的多个层面,都已经有中国代表,财政部会计司还每年派人到IASB直接参与有关准则项目技术研究工作,这些代表和人员也为我国加强与IASB的沟通增加了渠道,为反馈中国意见,建立与IASB的长效合作与趋同机制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中国还于去年倡导成立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为扩大本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国际准则制定的影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被指责为具有经济顺周期性,IASB也在采取措施作相应改进。我们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定价机制)。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尤其是美国等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导致资产泡沫扩大,风险蔓延和经济失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时代,实体经济固然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但实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经济。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虚拟经济,使之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重塑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要害所在。我们认为,虚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能否风险可控,其关键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尤其是创新型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问题,这才是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如果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那么就为虚拟经济的发展、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全球经济结构的平衡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财政部会计司目前已经设立了公允价值计量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多个子课题,组织国债登记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交易所、上市公司和会计理论界的专家,对我国各类金融工具的特点、定价机制和报告系统进行研究,全面总结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特征和特有问题,试图揭开公允价值形成过程的面纱,收集具体案例并形成研究报告,以反馈给IASB供其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相关准则参考,IASB方面也十分希望能够得到中国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重大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彰显了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对于维护我国企业及国家利益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四,规划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时间安排,部署我国下一阶段会计准则建设工作。
路线图提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是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这是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G20、FSB等的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出的决定。具体来讲,这一时间安排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G20、FSB的有关时间要求。G20和FSB正在设计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框架,并列出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尤其是2009年9月召开的G20匹兹堡峰会明确要求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项目。今年年3月30日,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韩国五国领导人又联合向G20其他成员国领导人致信,强调G20各成员国要按照匹兹堡峰会确定的时间表,继续加强合作,推进监管改革,强化国际金融体系,其中包括国际会计趋同。中国作为G20重要的成员国之一,需要履行相关义务,以在规定时间内实现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二是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修订或制定有关准则的时间表。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响应G20和FSB的有关要求,也制定了重大准则项目修订或制定的时间表,即拟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等重大准则项目的修订或制定工作,自2013年1月1日起生效,鼓励提前执行。考虑到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国际趋同,在有关国际准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做同步修改是比较合适的。
三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持续趋同时间安排做出明确。在IASB于2011年6月底完成趋同准则项目后,我们还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草拟或修订我国相关会计准则,或者做好准则之间的协调工作。为此我们计划用1-2年的时间同步修订或制定我国会计准则,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完善工作。然后预留足够的时间用于宣传培训和企业实施新准则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再根据形势需要和有关国际准则的生效时间逐步在所有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实施。
四、关于路线图的贯彻落实
路线图提出要结合我国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做出贡献。这是一个在高起点、高标准基础上的趋同声明,是对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面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切实维护我国利益、深化我国会计改革、促进我国会计准则提升的重要部署,财政部门和有关方面需要扎扎实实做好路线图的贯彻落实工作,把它作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抓好抓实。
第一,要高屋建瓴,放眼长远,做好路线图的宣传工作。路线图是我国下一步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国际趋同的纲领性文件,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做好路线图的宣传工作。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体,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宣讲路线图出台的背景、意义、内容、安排等,形成社会各界全面参与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制定、支持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方向,为我国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深化会计改革做出贡献。
第二,要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做好国际准则的跟踪研究与意见反馈工作。我国能否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一轮国际会计准则改革中增强话语权、占据主动,这十分重要。按照路线图要求,持续趋同首先是互动,是在全面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项目修改与制定基础上的趋同。为此,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需要广泛行动起来,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国际准则的最新变化,深入研究对我国企业及经济的影响,及时向IASB反馈有关意见。财政部会计司会通过财政部或者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以及中国会计报等媒体,及时公告有关国际准则的最新信息和有关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希望有关方面结合中国实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及时向财政部会计司反馈意见,会计司将根据反馈意见汇总整理后代表中国提供给IASB。我们也鼓励国内有关单位、专家教授等直接向IASB反馈意见,扩大中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声音和影响力。
第三,要未雨绸缪,群策群力,做好我国新一轮会计准则建设工作。按照路线图的部署,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将与IASB有关项目的进度保持同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同时,需要考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或制定工作,这一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我们需要做好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工作,需要对IASB新修订或制定的准则及时吃透弄懂,需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需要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委员会各位委员和咨询专家的作用,需要会计理论界提供充分理论支持,需要会计实务界提供典型案例和操作指引。总之,社会各界要以学习贯彻落实路线图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和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9. 我国实行会计国际化有什么好处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和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为了加快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步伐,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会计业应以积极的姿态,抓住一切时机和机会,适时,有效地推进会计业务操作的国际化进程.这对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吸收外商投资,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会计国际化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的趋势:一,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强调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决不是否定会计国际化趋势.事实上,从哲学角度讲,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它们的发展变化将直接制约会计发展的方向,速度,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中国应灵活使用现有国际惯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在市场发育,法律制度等环境因素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尽管中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制定了不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准则,而且在实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政策取向中是借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现成惯例,但这些国际惯例是针对发达市场经济背景而制定的,这种高起点的会计规范在中国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应该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处理好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的关系,不要硬性照搬现成的国际会计惯例,而是应该不断调整改进国际惯例,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尽量缩减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促进中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我们知道,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一些发达国家总希望将本国或本地区的标准作为协调的基准,这样可以不费任何力气而坐收协调之利.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则必须花费大量的协调成本,包括学习,培训成本,支付外国会计师服务费用和咨询费用.因此,我们应当在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以争取更多的利益.我们要全面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以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架构下发挥我们的作用,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兼顾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区域间的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中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中的影响力.二,适当提升民间组织在制定会计标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从世界各国来看,会计标准制定机构一般存在三种模式:一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制定;二是由民间负责制定,政府通常不干预;三是由民间制定,但政府拥有监督和管理的权限.中国属于第一种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将长期延续下去.这是因为:第一,从传统角度讲,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投资活动的当事人,又是维持资源配置秩序的政策制定者,这就决定了它在会计标准制定中的优势地位.第二,中国会计执业界比较弱小,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会计学会也属于半官方机构,没有能力制定会计标准.第三,有海外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中,政府的角色有加深的趋势,尤其是在安然事件发生后,全球各国政府加强对会计的监管,更加积极地介入会计标准的制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中国自然选择第一种模式来制定会计标准.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政府部门制定会计标准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力量,适当提升民间组织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应该更多地让会计专业人士,尤其是执业[收稿日期]2004—08—19[作者简介】-,=(1971--),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会计.发展论坛魏俭论中国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会计师参与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标准的代表性和实际操作性.三,"双轨制"向"单轨制"平稳过渡中国目前实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行的"双轨制"会计标准.企业会计制度自成体系,涵盖企业全部经济业务,规定较为具体,可操作性强,除金融企业和小型企业外所有企业都执行,表述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企业会计准则,特别是具体会计准则只就企业的某项业务做出更加原则化规定,目前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只能规范部分经济业务,有些还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它的表述也更适合国际方面阅读.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企业会计准则不是主要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会计准则这一国际通用形式的重要意义.为了进行国际上的沟通,为了使国外投资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会计信息,我们必须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来规范中国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考虑到会计制度便于操作的优点和中国会计人员目前的现状,按会计制度规范其会计核算仍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准则和制度两种形式在会计规范中应当同时并存,并且依据"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和配置"的原则,协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待会计准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后,最终实现由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双轨制向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单轨制平稳过渡.四,会计实务国际化应与会计准则国际化并重人们往往把中国会计国际化归结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而实际上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的主要是增进中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可理解性,因此会计国际化应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会计实务国际化两个大的方面.虽然制定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无疑为实现该目的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否一定能实现该目的还要看会计实务的状况.一个制定的再好的会计标准,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是一
10. 会计国际化的意义
WTO 关于会计服务的规定在WTO 框架下, 会计服务是服务业贸易总协定(CATS)的一项重要内容。WTO 服务贸易理事会专业服务工作组(WPPS) 分别于1997 年5 月29日和1998 年12月24 日就会计服务贸易颁布了两个文件, 即《会计服务业相互承认协定》和《关于会计服务业国内规章的守则》。通过颁布这两个文件,促使各成员国在会计服务业资格相互承认、国内资格批准、技术标准及许可证等方面取得共识。各成员国颁发执照的要求和程度应该透明、客观, 不应对外国会计师事务所设置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限制, 成为阻碍外国会计职业服务进入其市场的壁垒。WTO 的宗旨是: 通过实施市场开放, 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 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意义我国加入WTO 五周年了, 六年的保护期不久就要结束, 我国将履行WTO 义务, 全面开放国内市场, 包括开放会计服务市场, 准许国外会计公司和人员到我国执业。可以预见, 在未来几年内, 来自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或外国公司将在我国设厂或者建立分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将在我国上市, 外国银行将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 我国与国外通行的会计惯例的冲突, 也将会凸现出来,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将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1、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 逐步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惯例, 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和统一, 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具体而言, 会计国际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1) 会计国际化是指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与国际经贸和进人国际资本市场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 即会计国际化就是会计惯例国际化, 这也是我国会计界经常提到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真实涵义。( 2) 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沟通阶段, 即通过比较各国会计惯例的异同, 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 ②协调阶段,即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惯例不必要的分歧, 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 ③规范和统一阶段, 即实行国际通用的标准化会计, 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 3) 会计国际化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 是各国不同的会计惯例经过沟通、协调所产生的结果。2、在WTO 框架下, 会计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正确处理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促进国际间经济合作, 吸引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 2) 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管理水平及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促进企事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 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参与国际会计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会计在发展国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三、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对策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不可逆转。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要加强会计改革, 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1、构筑会计诚信服务意识。加快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组织机构, 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对会计造假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搞好会计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督机制建设,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 进一步净化会计执业环境。2、制定和完善相关会计法规。我国有关会计市场的法规虽已出台不少,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其系统性与健全性都有很大差距。当前我们应尽快向WTO 各项协定要求靠拢, 建立一套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和审计法规。明确规定会计市场准入条件, 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为我国会计人员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保障。3、加速会计信息化步伐。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和现代企业管理更为便捷、迅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