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多交了会计如何做账
① 汇缴所得税时 应该退回的多交税款怎样做帐务处理呢
预缴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收到退回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实际缴纳的税金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结转所得税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② 多缴税款退税怎么做账
多交税款的成因,除计算错误外,还有以下方面:
1.减免(包括“先征后退”)应退税款;
2.依法预缴税款形成的汇算和结算应退税款;
3.误收应退税款、滞纳金、罚没款;
4.其他应退税款、滞纳金和罚没款;
5.误收和其他应退税款的应退利息。
多缴税款 三条路径
路径一:申请退税
纳税人多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应依法予以退还。按照《税收征管法》第51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退还。
路径二:抵缴应纳税款
为减少流程,多缴税款一般按先抵缴税款后退税的办法处理。
若多交了企业所得税,根据国税发〔2009〕79号第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在纳税年度内预缴企业所得税税款超过应纳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退税,或者经纳税人同意后抵缴其下一年度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即多缴税款可以抵缴以后年度税款,在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表第16行预缴时抵减,年度汇算清缴纳税申报时将抵减额填在主表第37行“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
例如,某企业在2016年预缴纳所得税2000万元,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税务机关出具报告,企业多交的100万元不予退税而抵减以后年度税款。2017年一季度应交所得税150万元,抵减上年多交的100万元后应交税款50万元。
会计处理:
1.根据税务机关的审批报告等:
借:应交税费——多缴所得税 1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
2.预提所得税:
借:所得税费用 1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0
3. 实际交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0
贷:应交税费-多缴所得税 100
银行存款 50
若多交了增值税,抵减下期应纳税款时,将其填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第25项“期初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
增值税多交税款会计处理: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抵减以后期间应交增值税,无需编制会计分录,只在申报表填列即可。
路径三:抵缴欠税款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79条以及《关于应退税款抵扣欠缴税款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0号)规定,当纳税人既有应退税款又有欠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将应退税款和利息先抵扣欠缴税款;抵扣后有余额的,退还纳税。
但要注意,所谓欠税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税务机关系统有了申报数据,且超过了规定纳税期限。
企业查补的税款能否抵减税款,关键是该税款是否经到了税务执行环节,是不是已经履行了一定的手续,并在税务系统中申报超期,产生了相应的滞纳金。只有查补的税款形成了欠税,才可以直接抵减多缴的税款。如果查补的税款尚未形成欠税,则不可抵减。
③ 会计做账时税费多缴了,要结转下年嘛
以前年度的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里,把应交税费转平。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④ 交税多付了要怎么做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未交税金 2010
财务费用-手续费 20
贷:现金 2030
⑤ 多交的增值税会计怎么处理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实际缴纳时都做:
借:应缴税金-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做未交增值税转出: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缴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如果预缴税款业务:
借: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做转出未交增值税时,扣除已交税款则已。
如果是你误操作造成的:
数额大,与税管员协商,申请退税。数额小,在次月抵减税款。
次月做转出未交增值税时,减去多缴的税款就可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缴增值税
(5)税费多交了会计如何做账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了下列7个项目免征增值税:
1、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2、避孕药品和用具;
3、古旧图书;
4、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5、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6、由残疾人的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7、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除前款规定外,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均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应纳税额:
1、一般纳税人
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
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税率计算的增值税额。
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税额。
2、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⑥ 个人所得税多缴,会计分录怎么做呢
发放工资时,代扣个人所得税: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贷:应交税费-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缴纳个人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个人所得税申报时,是按明细进行申报的,如果个税多缴,意味着工资(代扣个人所得税)核算错误或者是单纯申报数据错误,但无论如何,多缴个人所得税可以说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如果工资核算无误,多缴个税,实际操作中,可以在下期进行调整,也就是在下期申报时,对应少申报本期“多缴”差额部分,本期不做会计分录调整;
如果工资核算错误,多扣多缴个税,首先,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费-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同时,多扣部分工资应该发给员工,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
此外,等到下期申报时,同样,少申报本期“多扣多缴”差额部分。
⑦ 多交增值税如何做会计分录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实际缴纳时都做:
借:应缴税金-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做未交增值税转出: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缴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如果预缴税款业务:
借: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做转出未交增值税时,扣除已交税款则已。
如果是你误操作造成的:
数额大,与税管员协商,申请退税。数额小,在次月抵减税款。
次月做转出未交增值税时,减去多缴的税款就可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缴增值税
(7)税费多交了会计如何做账扩展阅读:
应交税费的主要账务处理:
应交增值税
1、企业采购物资等,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本科目(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按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或“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
按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购入物资发生的退货,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由运输单位造成的采购物资短缺,运输单位予以全额赔偿的。
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方按这部分物资的价款由“待处理财产损益”转出,按这部分物资的增值税由“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予以转出。
2、销售物资或提供应税劳务,按营业收入和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借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贷记本科目(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实现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发生的销售退回,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3、实行“免、抵、退”的企业,按应收的出口退税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4、企业本月交纳本月的增值税,借记本科目(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5、企业本月月底有未交增值税,借记本科目(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下月缴纳时,借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记银行存款。
6、小规模纳税人以及购入材料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生的增值税应计入材料采购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⑧ 实际缴纳的税金比计提税金多了,怎么做账
缴纳时分录:借:应交税费 贷:银行存款
1、实际缴纳的税金是正确的,计提少了,这种情况需要补计提。分录如下(如营业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2、实际缴纳的税金缴纳多了,申报金额有误,可以申请退税,也可以在下个月缴纳税金的时候少缴纳多缴纳的部分。
(8)税费多交了会计如何做账扩展阅读:
填写凭证
原始凭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是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始依据。原始凭证的填制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记录真实。必须实事求是地填写经济业务,原始凭证上填制的日期、业务内容、数量、金额等必须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确保凭证内容真实可靠。
(2)内容完整。原始凭证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逐项填写齐全,同时必须由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签字盖章,对凭证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负完全的责任。
(3)填制及时。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及时填制原始凭证。
(4)书写清楚。原始凭证上的文字和数字都要认真填好,要求字迹清楚,易于辨认,不得任意涂改、刮擦或挖补。
一般凭证如果发现错误,应当按规定方法更正。而有关现金、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凭证,如果填写错误,不能在凭证上更正,应加盖“作废”戳记,重新填写,以免错收错付。